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华尔街股市在区间上落,企业盈利和经济数据未能给出新的市场方向;中小银行的资金流出舒缓了,但是联储官员开始讨论金融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债窄幅波动,资金静等联储下一个利率动作。美元汇率继续下探,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中国经济超预期发挥,为被美国衰退阴影笼罩的全球增长前景提供了一个利好因素。英国三月CPI出乎意料地反弹到双位数。
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扩张了4.5%,大幅快过分析员们的预测中位数,为全年经济复苏开了一个好头。数据显示,经济的疫情后修复顺利,其中第三产业为GDP增长后贡献了3.1个百分点,成为带动一季度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大因素驱动了第三产业的强劲反弹:1)优化防疫政策后,接触性、聚集型服务业出现了报复性反弹;2)交通运输服务业活动显著提速;3)数字经济加快了扩张步伐。
生产活动也迅速回暖,装备制造和原材料等上游行业的复苏尤其突出,不过制造业生产回暖似乎没有带起投资回暖。产能稼动率仍然不足。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在回升中,但是主要以二手房成交为主,集中在超一线和高二线城市。在供应端,保交楼推动了房地产建筑,但是新开工楼盘仍然低迷,地产对增长仍处在净拖累状态。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去年的增长困境,修复性复苏已经全面展开。但是经济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第一个是消费复苏和收入预期低迷之间的矛盾,餐饮、旅游、会展的火爆和大宗耐用品消费的低迷形成强烈对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增长预期不不理想。第二个是融资热烈和实体投资不足之间的矛盾。今年首季社会融资数据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结构上都很好,但是对国企以外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想象的大。
第三个是出口爆发和新出口订单萎靡之间的矛盾。三月份出口数据远好过预期,也远好过越南等竞争对手的数据,和港口所传出的反馈不匹配,笔者需要在美欧进口数据寻找佐证。最后一个是经济回暖和通缩预期之间的矛盾。从CPI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尚未进入通缩,但是企业和个人预期和行为却已经见到通缩心态了。
纵观这组GDP数据,笔者相信中国经济修复速度令人满意,但是反弹分布很不均衡,增长的动力一是依赖服务业的补偿式消费,一是依靠公共财政支撑起来的基础建设,更全面的复苏还没有形成。从补偿性、政策刺激型增长反弹,走向更广泛、可持续的增长,收入增长预期的改变不能缺席,房地产市场预期的改变不能缺席。
新一届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上,决心和力度都不小,也见到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刺激政策的乘数效应暂时还不理想。笔者预计进一步的刺激措施已经在路上,甚至不排除央行启动之前比较抗拒的降息手段。以笔者之见,政策的聚焦点应该放在打破通缩心态上。要想打破逐渐固化的预期,雷霆手段好过“挤牙膏”式推出政策。
安联首席经济顾问,之前美国固定收益投资界的巨头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最近表示,他从没有见过美联储的前瞻性指引与市场预期之间分歧如此之大,尽管美联储一直坚持今年将维持高利率政策不变,但市场却不同意,赌联储下半年大幅降息。利率期货市场显示,联邦利率在今年下半年会有3-4码的减息空间。
美国的通胀形势趋向明朗,但是金融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暂时还不明朗。能源通胀、产品通胀的迅速回落已经将CPI从8%的水平,迅速拉向4-5%的区间。工资增长放缓如果可以持久,服务业通胀的最坏时间也已经过去,但是由于许多服务业价格上涨属于惰性通胀,服务业通胀回落可能以年计而不是月来计算。租金通胀可能最坏时间已经过去,不过回落也很缓慢。
换言之,通货膨胀看来受控了,但是回归到2%的政策目标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三月份发生的中小银行流动性危机,情况也暂时稳定,无须监管部门采取进一步紧急行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联储会在5月3日再次加息25点,结束这一轮加息周期,然后进入观察期,不急于做出下一个政策利率动作。
虽然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扳倒了三家区域性银行,它对整个银行的冲击却远不止那三家银行。储户感受到中小银行的风险,触发了大规模的储蓄搬家,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银行遭遇储户抽资,自然收缩买债和贷款规模,按揭抵押贷款证券在三月份的净流出规模是数据出现以来最大的,所以实体经济所受到融资压缩已经发生了,只是还没有反映在月度经济数据上。
笔者预估,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可能迅速失速,经济有很大的机会陷入衰退。融资压缩,势必放大经济中杠杆高、流动性差的实体部门的资金风险,最弱的环节出事的机会更大,其中有大量债务明年到期的商业物业尤其引人注目。这个行业特别受到高空置率和高按揭利率的双重挤压,一旦债务无法展期,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联储从加息到减息,是由金融紧缩造成的,政策发功可能针对经济衰退风险,也可能针对金融系统风险。几十年未见的激进加息后,各种后遗症逐渐浮出。究竟问题以什么形式、什么力度爆发出来,暂时无从判断,不过减息周期也可能像加息周期一样仓促、激进和多变。
本周有三大看点。首先,日本银行在新任行长主持下召开第一次政策会议,国债和汇率市场对央行的语境十分在意。其次,美国第一季度GDP,预计减速到1.9%,三月份核心PCE预测为4.5%。最后,欧元区GDP,估计环比增长0.1%。
本周记阐述作者对经济、政策与市场的理解、认识,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丰田大发汽车碰撞测试造假,停止销售。虽然只是丰田的子品牌,但对丰田甚至日本汽车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卖唱的去了一次美国,正事没办成,三星净利润下滑95%,等主子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回血没办成,反倒是被罚了4000亿美元;在美国卖的很好的现代、起亚马上就被美国的新能源补贴打落谷底了,恶心事到办了点,明目张胆地拉来了核保护,老虎嘴上撸胡须。
地球球长第一个政治素人,卖唱的第二个,失去韩财团的支持命不长久了
M,看你闲得很哎,今天天气很好,没有出去转转?
去年比亚迪董秘的话记得不,在中国市场厮杀出来的企业,可以说全世界没什么对手
比亚迪是新能源车国产品牌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但是它的利润很低。毛利率只有14%左右,比特斯拉的净利率15%都低。比亚迪的净利率更惨,连3%都不到,2022年特斯拉的净利率有15%,毛利率高达30%。即便是在今年的3次降价之后,特斯拉在4月20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仍然是净利润11.4%。连续盈利15个季度,而且第一季度特斯拉总营收达23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根据国内新能源车市3月份上险量数据,就纯电车型销量看,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3,称霸各自的市场,Model Y成为了单月最畅销的SUV车型。Model3仍是中国销量最好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没有一款车型能比上特斯拉的这两款,数字从这张图就能看出来。
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主要客户群并不重叠,如果特斯拉在产品和车型上,继续下探至十多万元区间的时候,还能保证品质不明显下滑,那么,极有可能对比亚迪所占据的市场进行打击。很巧的是,最近传出消息,特斯拉准备推出更加廉价的车型Model Q,进军20万以内的新能源车市场。估计比亚迪的好日子不多了。
大家一定记得,3月份爆出比亚迪老款车型都放到烂尾楼的2楼了以上了,最起码有上百台。显然是日子已经不好过了。一台十几万,资金就压了上千万,还都放到了烂尾楼的2楼,完全都是吊车吊上去的,看来这些车起码比亚迪或者是车商,都认为这些车几个月都卖不出去,否则如果三个月或者说半年之内,就能卖出去,都会尽量都放1楼。
这种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卖不出去的情况,瞒不过巴菲特的情报网,这个大佬从去年8月份开始,连续10次减持比亚迪,持有量从原来的比亚迪的20%股份,减少到10%。别说巴菲特,中国有点钱的中产阶级,最起码开个丰田凯美瑞,都不会开比亚迪。
4月初,华为紧急撤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敲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丧钟。任正非和中国最高层关系密切,之所以决定把华为汽车整个砍掉,不排除有中,共最高层的授意,高层不希望华为在电动车行业烧钱。
特斯拉本身成本控制的很好,丰田、本田和大众,这些名车企也是长于成本控制,一旦它们完成转型,今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明摆着就是这几个大厂家的天下。为了和它们竞争,比亚迪都必须在现在降价的基础上继续降价,那个时候比亚迪的利润就成了负值。其它更控制成本更差的中国车企,在这个战场上就是血流成河。
比亚迪是新能源车国产品牌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但是它的利润很低。毛利率只有14%左右,比特斯拉的净利率15%都低。比亚迪的净利率更惨,连3%都不到,2022年特斯拉的净利率有15%,毛利率高达30%。即便是在今年的3次降价之后,特斯拉在4月20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仍然是净利润11.4%。连续盈利15个季度,而且第一季度特斯拉总营收达23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根据国内新能源车市3月份上险量数据,就纯电车型销量看,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3,称霸各自的市场,Model Y成为了单月最畅销的SUV车型。Model3仍是中国销量最好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没有一款车型能比上特斯拉的这两款,数字从这张图就能看出来。 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主要客户群并不重叠,如果特斯拉在产品和车型上,继续下探至十多万元区间的时候,还能保证品质不明显下滑,那么,极有可能对比亚迪所占据的市场进行打击。很巧的是,最近传出消息,特斯拉准备推出更加廉价的车型Model Q,进军20万以内的新能源车市场。估计比亚迪的好日子不多了。 大家一定记得,3月份爆出比亚迪老款车型都放到烂尾楼的2楼了以上了,最起码有上百台。显然是日子已经不好过了。一台十几万,资金就压了上千万,还都放到了烂尾楼的2楼,完全都是吊车吊上去的,看来这些车起码比亚迪或者是车商,都认为这些车几个月都卖不出去,否则如果三个月或者说半年之内,就能卖出去,都会尽量都放1楼。 这种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卖不出去的情况,瞒不过巴菲特的情报网,这个大佬从去年8月份开始,连续10次减持比亚迪,持有量从原来的比亚迪的20%股份,减少到10%。别说巴菲特,中国有点钱的中产阶级,最起码开个丰田凯美瑞,都不会开比亚迪。 4月初,华为紧急撤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敲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丧钟。任正非和中国最高层关系密切,之所以决定把华为汽车整个砍掉,不排除有中,共最高层的授意,高层不希望华为在电动车行业烧钱。 特斯拉本身成本控制的很好,丰田、本田和大众,这些名车企也是长于成本控制,一旦它们完成转型,今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明摆着就是这几个大厂家的天下。为了和它们竞争,比亚迪都必须在现在降价的基础上继续降价,那个时候比亚迪的利润就成了负值。其它更控制成本更差的中国车企,在这个战场上就是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