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美国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让资金继续增加风险权重,全球股市、石油商品和黄金白银一起上扬,恐慌指数VIX走出15个月来的新低。这一切要感谢美国通货膨胀大幅回落FOMC三月会议纪要显示不少成员愿意讨论停止加息了,就业市场和物价环境的最新变化增强了停止加息的预期。利率期货市场最新价格反映,大约八成的概率五月加息25点,年底前市场预计减息三到四码,前者和联储的言论接近,后者便明显更激进。
中国三月份出口大幅好过预期,但是通货膨胀就一路向下,掀起了关于通缩的争论。美国利率接近见顶,美元汇率拾级而下,黄金价格上扬,逼近历史新高。石油和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VIX走出15个月新低,在大银行盈利的加持下,美股上扬。
美国三月份CPI通胀回落到5%,比起二月份的6%大幅下降,这是接近两年以来的低点,也低过分析员的预测中位数。但是核心CPI却上涨了5.6%,比上个月还高了0.1个百分点。用美国总统拜登的话讲,抗击通胀“继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过高”。
在通胀细节上,能源价格的全面回落和部分食品价格的下跌,是带动物价上涨回稳的主要原因。二手车价格大跌也是一个原因,不过这部分一般都大起大落。交通服务、个人保健和娱乐成本仍然在上涨,支撑着居高不下的核心通胀。最重要的是租金部分,同比仍然上涨了8.2%,不过上涨势头开始回落,联储内部经济分析员评估,租金上涨差不多见顶了。
CPI通胀大幅下滑给了联储一点缓冲的空间,但核心CPI还在上涨却,判断工资物价的连环攀升是否已经被打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所以我认为联储处在判断通胀是否见顶的临界点位置。目前看来,笔者相信美国经济在下半年步入衰退的机会颇高,经济活动会进一步放缓,物价应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控制。
美国有能源通胀、产品通胀和服务通胀,还有房租通胀。能源和产品价格早已大幅回落。随着就业市场降温、工资增长放缓,服务业通胀也会回落,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大家对物价的预期改变了,教育、医疗、交通服务都会有一轮涨价,而且升上去后不会降下来,经济学家称之为惰性通胀。至于房租,一旦签下租约就几年不变,所以这部分的回落也一定慢。
所以美国的CPI从8%降到4-5%相对容易、快速,从4-5%降到2%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经济活动大幅下降,还需要时间。其实,世界上的能源成本、人力成本、生产程序都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很多年前设定的2%的通胀政策目标其实也变得不合理了。捅破这层窗户纸,是必须的,更需要一些政治智慧。
美国三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显示,新增就业数量明显放缓,时薪增长明显放缓,劳工参与率创出三年新高。这意味着联储的大力紧缩政策,可能已经令劳工市场过热情况得到舒缓,也许困扰市场很久的工资-物价连环攀升狀況出现了转机,美国的加息周期可能已经接近尾声。同时,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模型仍指向大约1.5%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还维持着一定的增幅。有人认为,美国经济软着陆有望。
但是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在遭受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金融紧缩的三重挤压,这三因素叠加在一起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其中银行业收缩银根尤其值得重视。IMF报告指出,美国中型银行中有一成将陷入资本短缺。目前出事的只是几家区域性银行,但是受影响的是整个银行体系。银行迅速削减风险头寸。三月份银行持有的按揭担保债券(MBS)数额下降了超过1100亿美元,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没有遇到过的。实体经济正在受到压缩融资的重大打击,只是还没有在数据中显示出来。
联储会如何实施接下来的利率政策?从上次的会议纪要看,FOMC成员有讨论过停止加息,但是考虑到银行流动性压力有所缓解,而通胀压力仍然持续,就维持了加息动作。最新数据显示就业市场过热和通货膨胀过热进一步放缓,但是工资物价螺旋攀升是否已经被打破则尚待观察。联储到了对利率政策作方向性决策的时候,可以停止加息,也可以再加一次然后观察。
如果没有特别意外,笔者预测美国在五月还会最后一次加息。被称为联储喉舌的华尔街日报记者Timiraos号称,联储终于感受到今年经济陷入衰退的机会过半了,不过希望进一步巩固在就业市场和物价的成果后再鸣金收兵。
中国三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长14.8%,远远好过市场预期的-5%,进口仍是负增长,但也好过预期,贸易顺差超过了889亿美元,比预测中位数多了一倍。中国对美欧出口呈全面回升,对东南亚更持续高速增长。这和世界上去库存放缓有关,和东盟地区RCEP贸易协定有关,也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不过随着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如此的出口强势未必可以维持。
三月同期,CPI同比上升0.7%,PPI同比下降2.5%。我们距离通缩时代还远吗?通货紧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CPI指数成为负值,中国经济还没有到那一步,不过风险在上升。广义通缩指的是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发生变化,经济行为趋向收缩。用此定义,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通缩状态。
这次通缩现象,发生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一方面,GDP增长在恢复中,银行贷款规模之大十分罕见;另一方面,消费信心低迷,民企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以来,政府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遍地开花,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规模更是史无前例的。这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套路,但却没有取得当年的效果。
笔者观察,巨额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去了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过有相当部分被用在对到期地方债的置换上了。这解释了银行贷款创出新高,为什么挖掘机订单却没有跟上,为什么刺激措施的乘数效应不理想,无法撬动更大规模的全社会投资。在将将货币扩张转换成全方位的信用扩张,将地方平台投资转换成不同企业的全方位投资,看来效果有限。
通缩心态是预期的改变。企业对盈利的预期下降了,投资就少了;消费者对收入的预期下降了,消费就少了。这是一种自我生成、相互传染、不断升级的情绪,于是企业不思投资只想还债,居民就捂紧钱袋子。通缩心态一旦形成,纠正会很难。
打破通缩心态,在于改变预期。笔者寄希望于中国需要推出更强有力的政策刺激。央行过去在减息上一直比较慎重,不过现在距离下一次减息、减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不远了,距离取消房地产限购政策可能不远了。归根到底,还要看货币扩张能不能带来民企的信用扩张。
本周的焦点是中国第一季度GDP和三月份各项月度指标。英国的CPI估计会转入单位数字。
本周记阐述作者对经济、政策与市场的理解、认识,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宝马MINI事件,在西方世界更是大事情,这可以说是标准的种族歧视,应该被定罪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公司,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这就是他股票下跌的原因
一是一,二是二,大家一个锅里吃饭,没有人能靠施舍过日子的
西方的“债务性收入紧缩”,是因为央行的货币供应不足,但是我们看到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货币供应非常充足,央行又在持续放水,但是那些钱并没有进入流通,没有进入消费者手中,而是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些国企央企,所以让那些企业的债务变得非常沉重,也造成全社会类似“通货紧缩式”的经济危机。但从整体而言,中国的通胀仍然严重,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通缩,而是在事实上陷入经济衰退的这样一个结局。
中国经济持续衰退,也许已经开始进入萧条,这对未来是非常可怕的景象。通货膨胀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无良的学者和文人又在鼓噪什么通货紧缩,这只会对中国经济已经虚胖的身体下猛药充血进补,让经济泡沫更大也更加危险。所以,各位看官可别犯傻了,从政府的数字都可以看出,中国更可能根本没有什么通缩的可能,而只有经济上的衰退,非常严重的衰退!
中国目前并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通缩,中国居民的普通消费品,从食物的蔬菜、水果、肉蛋奶,以及家用和日用消费品,能源和汽油,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价格都在增长。中国市场的确有许多物品在降价,例如汽车和住房、高档奢侈品等,都在大幅度降价。但这些物品只是通货膨胀计算中的一部分,对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都不是主要部分。汽车降价可能还要归功于电动汽车的降价,而电动汽车市场的降价则要归功于占领中国电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特斯拉。马斯克的特斯拉降价占领中国市场,带动许多中国厂家破产,引发更多的失业和消费能力的减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降价则是因为住房供大于求,供给大大的供大于求,以至于在当局力保的情况下仍然有价无市、销售低迷。抛开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的通货膨胀因素,中国的物价水平仍然在高涨,根本没有什么通货紧缩!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的数字,在过去两年中,从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月度同比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0.4%以上,在2021年11月高达2.3%,在2022年9月高达2.8%,在两年的其它时间里大部分在1%-2%之间浮动。在最新的2023年3月,仍然为0.7%。从月度环比通货膨胀率来看,过去两年多的25个月间,只有9个月份的环比增长率是负数,16个月份的环比增长率其实是正的。也就是说,从当局自己提供的通货膨胀月度报表看,中国也根本没有出现什么通货紧缩的局面!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指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货币购买能力上升,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这会导致物价下跌。中国目前出现的储蓄增加,正好说明了中国消费者对前途缺乏信心,愿意持有货币(存款储蓄)而不愿意投资和消费。消费的下滑导致物价下滑,造成通货紧缩的假象。经济学家发现,在债务型通货紧缩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不足,但中国似乎没有出现央行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中国央行一直在开闸放水,大幅度印制钞票,制造通货膨胀。而新增加的信贷主要流向房地产,流向贪渎的政府官员,政府贪官则把现金藏在家里,不进入流通,造成虽然中央政府大量印钞,但地方政府负债缺钱,企业负债缺钱,个人负债缺钱的怪像。 中国现在真正出现的就是消费基础在收缩,因为物价的上涨仍然是通胀压力,还加上产业链的转移,经济下滑,失业上升导致的消费力下降。在中国,现在人们非常担心未来,这造成中国储蓄率上升,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中国现在这个衰退的经济会进入更大、更长久的一个衰退。
中国目前并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通缩,中国居民的普通消费品,从食物的蔬菜、水果、肉蛋奶,以及家用和日用消费品,能源和汽油,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价格都在增长。中国市场的确有许多物品在降价,例如汽车和住房、高档奢侈品等,都在大幅度降价。但这些物品只是通货膨胀计算中的一部分,对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都不是主要部分。汽车降价可能还要归功于电动汽车的降价,而电动汽车市场的降价则要归功于占领中国电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特斯拉。马斯克的特斯拉降价占领中国市场,带动许多中国厂家破产,引发更多的失业和消费能力的减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降价则是因为住房供大于求,供给大大的供大于求,以至于在当局力保的情况下仍然有价无市、销售低迷。抛开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的通货膨胀因素,中国的物价水平仍然在高涨,根本没有什么通货紧缩!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的数字,在过去两年中,从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月度同比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0.4%以上,在2021年11月高达2.3%,在2022年9月高达2.8%,在两年的其它时间里大部分在1%-2%之间浮动。在最新的2023年3月,仍然为0.7%。从月度环比通货膨胀率来看,过去两年多的25个月间,只有9个月份的环比增长率是负数,16个月份的环比增长率其实是正的。也就是说,从当局自己提供的通货膨胀月度报表看,中国也根本没有出现什么通货紧缩的局面!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指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货币购买能力上升,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这会导致物价下跌。中国目前出现的储蓄增加,正好说明了中国消费者对前途缺乏信心,愿意持有货币(存款储蓄)而不愿意投资和消费。消费的下滑导致物价下滑,造成通货紧缩的假象。经济学家发现,在债务型通货紧缩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不足,但中国似乎没有出现央行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中国央行一直在开闸放水,大幅度印制钞票,制造通货膨胀。而新增加的信贷主要流向房地产,流向贪渎的政府官员,政府贪官则把现金藏在家里,不进入流通,造成虽然中央政府大量印钞,但地方政府负债缺钱,企业负债缺钱,个人负债缺钱的怪像。
中国现在真正出现的就是消费基础在收缩,因为物价的上涨仍然是通胀压力,还加上产业链的转移,经济下滑,失业上升导致的消费力下降。在中国,现在人们非常担心未来,这造成中国储蓄率上升,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中国现在这个衰退的经济会进入更大、更长久的一个衰退。
国内媒体炒作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可能与中德关系紧张有关,德国白左女外长(绿党)访华效果几乎为零,呵呵。
国内媒体炒作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可能与中德关系紧张有关,德国白左女外长(绿党)访华效果几乎为零,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