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健康人生
港股强化版MQ
梁若芊

梁若芊

临床心理学家

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学会院士。事业的第一个十年在香港惩教署及加拿大的联邦监狱任职临床心理学家。第二个十年在青山医院门诊部工作及推动小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个十年在大学里主理辅导和心理培育之责。
曾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主席。现为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经活跃于跨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专业兴趣包括抑郁症、心理困扰、爱情心理、灾难创伤心理、多元化融合社会等。

关注精神健康活动良莠不齐?过分注重包装忽略内容!

2021-10-21 16:57
0A+A-

   乐见各种各类小区团体关注精神健康的课题,但是他们总是离不开那些展览加摊位游戏之类的活动。表面上看来,这是最可以吸引路人关注的手法,有游戏有奖品,岂非最可以满足人类基本要求?


   这类活动是最容易得到拨款和赞助的,因为表面看来,受众人数最高,经济效益最大,风险指数最低。


   这些大型活动,良莠不齐,很多情况下都是过分注重形式和包装吸引力,而忽略内容。它们硬把那些钓鱼掷瓶幸运轮等嘉年华游戏套上几个正面讯息,假设宣传了就等于参加者开始关注精神健康,就等于他们会正面地对待有精神困扰的人士。


   有些大型活动以减压为名,邀请大家一起做运动瑜伽、种花插花、手作编织、香熏音乐、登山涉水。这些活动的确是可以纾缓心情,暂时分心,放下烦恼,但是这是否真正减压呢?


   也许对于一般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可以享用片刻安宁,是健康有益的。但是,要大家真正明白压力来源和作针对性的处理,是更重要的。


   所以,这些大型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不应该只限于参加人数,和参加者答问卷说活动增加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类活动如何吸引到参加者深入了解精神健康。


   如果嘉年华的参加者当中,有相当部分会参加更多精神健康活动,以行动去证明他们想知道更多,报名参加机构的讲座和活动,那就是更合理的成功指标。


   如果参加减压活动的朋友们,之后不单在日常生活中自动自觉地练习和安排相关活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发现这好像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么他们便会开始尝试认识自己的压力来源,明白这不单是外在生活的种种挑战,而是和自身内在性格和惯常的思考模式有更重要的关系。那么,他们便会由此去学习改变自己,深化学习治标治本的减压良方。


   如果组织活动的人和赞助人能够不单看重参加人数,不只关注“广”,而是多留意跟进服务,多关注“深”,那会多好,那才会有更高的成效!

上一篇学生心底话:疫情令我们更弧单,可否让我们透透气?
下一篇虚幻的“希望”只是心灵鸦片,怎样才算真正积极正面?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