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论1
"明宣德五爪龙纹大罐,原来一直用作摆放拐杖",就算是如此,也應該亮亮杖跡留痕以資證實一下為合,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被實用了的瓷器,真的會留下使用痕跡,通常看那些被刻劃有1、2、3...百年歷史之器我都會多此一眼。
專家走向"創新"之路,麻煩就多了起來,鑒真的痕跡依據(學)會丟在腦後,為我所需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承史有源、傳承有序的價值觀可能也會在麻沙打滾的不清不楚中為需要而偏頗;
大拍行許多年來不單止買賣,也是文化正能量的民間航標,意識一混濁好像只為了錢及一些人的利益,就好易搞亂。
================
至於專家,那些在故宮專門論稿的研究員是在走專家之路,一生人打工只是解析着幾個命題,是真正的專家。
有一位我們香港紅遍大陸的專家,在解答汝窯的"薄如紙"(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時,拿起一塊碎片比比劃劃斷面說:你看,是不是很薄?我們說它"薄如紙"...
唉,斷面明明有有3、4mm厚,你說它"薄如紙"? 幾搞笑,真是語焉不詳。
"薄如紙",這個概念薄,是釉層,是指的釉層很薄,它與北宋官窯的釉層肥厚相反,其時我看他的表情,自己也在五里霧中,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玩這麼多年了,還不達專家概念之標。
不是提起來潮笑他人,完全不可以。要做專家真的很難,不是說有機緣把持了市場、成為了市場的點鈔票人就是專家,可惜八千萬愚藏者多數都這樣認可。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