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亚太区投资总监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曾为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法国法盛银行亚洲经济研究部主管,美林证券中国策略副总裁。 先后在香港大学、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从事资深经济研究及咨询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观点被财经媒体广泛引用。拥有美国乔治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上海自3月底以来实施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再加上其他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一系列封闭举措,均令经济和供应链承压。
目前而言,动态清零策略将延续。因此,如果感染病例数再度上升,可能还会实施局部小规模封控;如果社区出现广泛传播,可能还会实施全市范围的封控管控。在小规模封控下,消费首先受到冲击,而生产和供应链受到的影响相对可控,因企业通常能够在闭环中运营。全市范围的封控往往影响更大,波及生产和供应链,具体取决于限制措施持续的时间和规模。
最近一轮的封控引发部分跨国公司对中国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作为汽车和电子设备的主要制造中心,上海封控导致生产远低于正常水准甚至是停产。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于4月18日重启生产,逾8000名员工在闭环模式下维持运营,但由于物流持续中断造成零部件短缺,该公司不得不在5月初再次停产。在2020年至2021年疫情期间,中国的供应链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这从生产和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可见一斑。然而,这种优势不断减弱。东盟国家等竞争者逐渐恢复正常,而上海这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则经历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域静默管理。这促使一些跨国公司转移部分生产线。
如果严格封控措施持续下去,由此引发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企业将供应链分散至其他地区的意愿。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可能会迁往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其他因素也在驱动这一趋势,比如中美紧张局势持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其中的原产地规则有利于在各个成员国分散供应链的企业。
不过,我们认为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仍有望保持不变。中国不仅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而且还兼具先进的制造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系统和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等独特优势。在中国以外拥有部分基础设施的公司大多正在重新分配和重新平衡其业务,而不是完全迁出。在生产链的中端和中间产品方面,中国全面且大规模的制造链依然不可替代。
第二季GDP增速或大幅放缓
4月份经济活动资料表明,近期多地实施的防疫封控措施(尤其是上海全域实施静默管理)对经济造成显著影响。第二季GDP增速很可能大幅放缓至2%以下,并会使全年GDP增速低于4%。
需要加快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政策支持力度还需加大并加快步伐,以应对经济放缓。财政政策在稳增长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扩大支出、减税降费、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国务院在5月23日宣布了一揽子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刺激措施(约占GDP的0﹒4个百分点),其中包括增加退税1400亿元人民币,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社保费缓缴政策延长至2022年底(预计缓缴3200亿元)等。其他措施还包括:对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额度增加一倍,支持航空和铁路等行业发行债券,因城施策支持住房需求等。
短期内更多政策举措可望公布,包括加大消费支持力度、房地产适当松绑等,以缓解经济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政策的落实依然是下半年经济复苏以及市场信心增强的关键所在。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暂无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