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投资编辑及投资专栏作家,擅长分析及品评中资股,曾担任《香港经济日报》旗下《投资理财周刊》执行编辑。2006年10月出版第一本财经专书《让你富起来》,2009年5月出版另一本财经书《逆市淘金》。罗取得认可财务策划师资格(CFP)。
近期股市疲不能兴,但个别股票的消息却不绝于耳。早前我想品评一下个别受惠于刺激经济措施的基建股,但考虑到这类公司的股价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起色,我最后决定暂时不作推介。
今个星期想和大家品评的中资股,就是这个星期股价吃了“泻药”的蓝筹股药明生物(02269,下称药明)。周一(4日)当日,药明股价急跌两成四之后,公司主动要求停牌。以一只蓝筹股来说,这个跌幅都不可谓不小。但周二(5日)复牌之后,股价再跌一成。然后这两天才稍为喘定,昨日(7日)收报29.95元,但仍比上周五下跌三成二。
有点讽刺的是,本周一药明股价大跌当日,同系的药明康德(02359)刚好跻身蓝筹股行列,结果受到药明的影响,药明康德首日染蓝就要跟随药明大跌近一成!
药明股价之所以在本周一像吃了泻药一样大跌,是由于该公司更新了今年的业务指引。根据该公司在网站上载的最新业务营运资料简报显示,预料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经营最具挑战,因为生物技术融资放缓,预期行业未来两年收入只会录得单位数增长。
外电引述一位有份出席药明电话会议人士提供的录音,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在会上表示,预期今年经调整净利润可能有单位数的下滑,他又形容,“今年是药明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寒冬”。
就是以上的一些最新业务变化,令到投资者大举抛售药明股票。
药明是药厂的药厂
说到这里,我想简单交代一下药明的业务。我曾经形容,药明是新一代的“药神”!何以见得?无他,因为它是药厂的药厂,即是说,药厂就是药明的客户,这些药厂主要从事生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
如果用制造业常用的词汇来解说就更易明,药明就是药厂的代工(OEM/ODM,即原厂设备代工或原厂设计代工),但它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当然比起工业层面的OEM/ODM高很多。
一种药物由研发、临床试验到推出市场,没有十年八载也不能成事。但如果药厂把这个研发工序外包给一些专业公司,就可以节省研发开支,以及减少失败时的损失。
根据药明的年报资料,一种药物由最初发现到成功商业化生产,涵盖五个阶段,历时约10至12年。首先,在药物发现的首两年,它们的服务收益约为150万至250万美元。
到下一阶段的临床前开发,大约历时一至两年,这个阶段的收益大约为500万至800万美元;接下来就是早期临床开发(第一和第二期),历时约三年,这个阶段的收益为400万至600万美元;再之后就是临床后期开发(第三期),这个阶段耗时最长,大约三至五年,但这阶段的收益会增至2000万至5000万美元。
而到了最后一步,就是商业化生产,每年收益可进一步增至5000万至1亿美元(一般可以收取五至十年,或专利权结束为止)。
明显地,不是每个开发项目最后都能成功投产。以药明为例,2023年上半年,它的临床前开发项目共286个,早期临床开发项目269个,后期临床开发项目44个,正在商业化生产的项目只有22个。
去年底,药明把今年新增项目的目标定为120个,但受到生物制药行业处于低潮,加上融资放缓的影响,新增项目显著减少。现时估计,今年比去年会减少40个新项目(去年新增136个,今年上半年增加87个,意味下半年的经营环境甚差)。
股价年初至今跌五成
以此计算,药明今年的收入将减少约3亿美元(以最高收益计,即40x800万美元)。但3亿美元的收入也不算太大,因为去年药明的收入高达152亿元人民币,约等于21亿美元,即占收入一成半左右。
至于商业化项目方面,由于监管机构审批滞后,三个来自大药厂的重磅药延期,大约影响1亿美元的收入。由于这部分的利润最高,如果稍后能够通过监管,盈利可以明显改善。另外,药明指出,2024年下半年行业可以逐步回暖,而2025年及以后,更有望强劲增长。
我同意,药明在经营上的困难会影响今年业绩,但须明白这只是行业问题,而且医药行业的景气属周期循环,当药明股价大泻之后,是绝对值得留意,在低位吸纳也比较舒服呢!
如果从年初计,药明股价已经下跌五成,预期市盈率回落至26倍左右,只要盈利改善,股价绝对有机会大幅反弹。
我明白,买药明仍然要面对很多风险,对外是美国的制裁风险,对内是主要股东的减持。因此,我认为,药明较适宜作中短线操作(一般投资者不会明白生物制药行业的周期,所以不宜太长线),我会等跌势喘定之后吸纳,大约有三成利润就收割。如果看错了,跌一成左右会先行止蚀。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暂无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