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现处于最后阶段,两个月后的11月5日是投票日。经过多起戏剧性事件,如特朗普险些被暗杀、民主党中途换将——拜登总统放弃竞选连任,由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接棒,目前特朗普与贺锦丽在民调中获得的支持度不相上下。究竟两人谁能赢得大选?这要看最后阶段谁的团队能保持稳定、“不折腾”,从而避免出意外。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两位总统候选人都需要适当地“忍一忍”,不要为了打击对手而“用力过猛”。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困难,但特朗普和贺锦丽都不是很有忍耐性的政客,所以两人很有可能因为某句话或者某件“小事”而“自己搞砸”。
国际局势变化可能增加新变量
有些外国领导人到美国访问时,很想和贺锦丽或特朗普见面,以便与两人建立某种友好关系,为他们国家与美国未来的双边关系打好基础,因为拜登退选后已被广泛视为“看守政府领导人”(用篮球术语来说就是“垃圾时间的场上队长”),但拜登在这段最后任期内仍派遣他在外交领域的“左膀右臂”出访主要国家和地区,如派国务卿布林肯前往中东斡旋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停火谈判,以及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前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商讨如何管控中美关系,避免发生冲突。美国政府的最新动作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收缴”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的专机,并将这架飞机开往美国佛罗里达州,用这个令人震惊的单边行动来“证明”拜登政府的对外政策绝不比特朗普弱,会继续维持“长臂管辖权”,即美国的法律可以凌驾于任何国际法,美国可以用军事力量对违反美国禁令的个人和国家实施制裁或各种打击。
拜登派布林肯再到以色列与总统赫尔佐格见面,希望稳住中东局势。(AP)
与此同时,在国内事务上,拜登没有提出任何新设想,主动把“舞台”让给了贺锦丽,任由她“尽兴表演”,充分展现她的“政治天分”,从而吸引更多美国人的支持。拜登政府的这一轮外交动作,旨在避免这最后的60天内出现不利于美国的国际突发事件,导致华府不得不作出响应,并因此得罪某些选民,给贺锦丽和竞选议员或州长、市长的民主党政客带来新麻烦,最终影响他们的选情。
由于特朗普的参与,今年的美国大选曾长时间聚焦于特朗普的身份及其参选的合法性,国际事务根本不是选民关心的热点议题。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法院定罪的总统候选人,之后他又在造势大会上险遭暗杀,赢得很多同情票,围绕他的各种争议在很长时间内是共和党党内初选的主要话题。在得到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正式成为该党总统候选人之后,特朗普终于拥有了合法地位,有关他的那些争议逐渐得到平息。但接下来的公众话题变成了“拜登是否应该退选”和“应该由谁来接替他参选”,因此国际问题仍未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
特朗普在造势大会上险遭暗杀,为他赢得很多同情票。(AP)
8月中,被“幸运之神眷顾”的贺锦丽获得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正式接替拜登竞选总统。她的个人形象比拜登好,反应比拜登快,善于主动出击,因此得到很多捐款大户的支持,一时间风头无两,搞得特朗普不知如何应对。到8月底,在民调支持度上,贺锦丽抹平了拜登留下的“赤字”,基本上与特朗普并驾齐驱,不分上下,在个别州份还稍稍领先特朗普。
但拜登及其助手意识到,现在最可能影响选情的恐怕要数国际突发事件,尤其是在中东或亚太地区。这几天,以色列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几十万人上街。起因是以色列军队日前在加沙发现六具尸体,经确认,都是去年10月7日被哈马斯从以色列南部绑架的人质。以色列民众普遍相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前拒绝了与哈马斯之间有关暂时停火、交换人质的协议,导致交换人质名单上的以色列幸存者被哈马斯杀害。对于遇难人质家属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的抗议横幅上写着“犯罪的部长”(Crime Minister,与英语首相一词Prime Minister只差一个字母)。英国工党政府也对内塔尼亚胡表示不满,决定暂停向以色列出口战机零件,以此来促使以色列尽快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争取人质获得释放。人质未能获释反而被杀,对美国政坛也有一定影响,因为这涉及美国犹太裔的利益,一些遇难者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他们的美国家人批评拜登政府未尽全力,未用各种方式逼内塔尼亚胡积极争取人质获释,反而纵容他故意拖延达成停火协议,最终导致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人质被哈马斯杀害。
美国犹太人本身就有强大的游说集团,善于利用新闻媒体,同时,一些犹太人的表述,特别是遇害人质家属的讲话极具煽动力。我在网上看了被害人质Hersh Goldberg-Polin的母亲Rachel在儿子葬礼上所致的悼词,内容非常感人,相信这样的视频会让更多犹太裔选民对拜登政府感到不满,他们会认为政府没能采取行动营救人质,也未全力推动加沙停火以进行人质交换(哈马斯释放被掳走的犹太人,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遇害人质Hersh Goldberg-Polin(上图)的母亲Rachel(下图),在儿子葬礼上所致的悼词感动了万千观众。(AP)
另一方面,尽管布林肯已经多次前往中东斡旋,但迄今没能实现目标。以色列拒绝停火及从加沙地带撤出军队,这使得加沙民众的痛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对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城市杰宁发动了2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袭击,造成该市断电断网。这使得以往支持民主党的阿拉伯裔选民对拜登极度不满,声言不去投票。若真如此,不仅会影响贺锦丽的选情,对其他竞选公职的民主党政客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拜登政府左右为难,亲以色列的犹太裔团体和亲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团体都要求政府帮他们“主持正义”。如果中东战争升级,伊朗或其他区域内国家卷入战火,美国可能会不得不参与其中,而不论怎么做,都会在国内引起反弹,客观上会给特朗普提供新弹药,用来打击贺锦丽,因为她是副总统,是美国政府外交团队的成员,需要为拜登政府的过失承担责任。
从这些内在关系,可以找到拜登政府最近在外交事务上频频出手的理由。求稳是第一要务,在表现出作风强势的同时,还要使国际局势保持稳定,这样才能在最后60天里不给特朗普任何主动出击的机会,防止他转移视线,借机批评贺锦丽。拜登派沙利文去中国,估计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目标是南海和台海地区维持稳定。
电视辩论难估谁会占上风
求稳是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则要靠人的努力。贺锦丽目前还面临一个重要的考验——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拜登无奈宣布退选,恰恰就是因为他在与特朗普的电视辩论中表现太差。贺锦丽比拜登年轻近20岁,人们对她与特朗普的辩论寄予希望。贺锦丽的竞选团队也相信她能做得很好,因为她正值“当打之年”,反应快,而且是检察官出身,应对辩论与质询是其看家本领。因此,民众普遍预测,贺锦丽不会“输给”特朗普,而贺锦丽的竞选团队则要求按照特朗普与拜登之间达成的协议,9月10日举行电视辩论,由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ABC News)的两位记者主持,并且提出改变一个做法,在辩论期间允许候选人使用麦克风。这个改动说明了贺锦丽的团队和她本人相对比较自信。
拜登在电视辩论表现糟糕,令他无奈宣布退选。(AP)
当初拜登团队要求主持人把两位候选人的麦克风先关了,轮到谁发言才给谁开通麦克风,而且演播厅内不安排现场观众,都是为了让拜登“少失分”,因为他反应慢,发言时容易被特朗普打断,如果有现场观众鼓掌叫好,可能令他忘记该说什么。但辩论那天全世界都看到,即使没有特朗普或现场观众的干扰,拜登仍旧不知该说什么。如今,贺锦丽要求允许随时使用麦克风,暗含的意思是她不怕特朗普干扰,而且一旦特朗普编造谎言(例如,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由各州自行决定是否允许妇女合法堕胎),她可以立即予以回击,揭穿谎言,阐明真相,不会像拜登那样任由特朗普胡编乱造,散播谣言,误导美国选民。
如果本月10日的辩论按贺锦丽团队的要求进行,其实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贺锦丽反应快,但俗话说,言多必失,她如果一味“驳斥谎言”,不停打断特朗普的讲话,可能会让观众对她产生某种负面看法。所以她需要“忍”,不要因为自己伶牙俐齿就抓住特朗普的某句话穷追猛打,不给对方喘气机会,这样咄咄逼人未必能让观众佩服。美国前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在他的回忆录《抉择时刻》(Decision Points) 中写道:“你不可能赢一场辩论,只会因为说了点愚蠢的话,或者显得疲劳或紧张而满盘皆输。”
贺锦丽能否在和特朗普的辩论上忍着不放声大笑,是胜负关键。(AP)
所以,贺锦丽如果能表现出既有头脑又有涵养,既反驳及时又以理服人,那就有可能被很多观众欣赏,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特朗普肯定会见缝插针,不放过任何一个嘲笑对手的机会。对贺锦丽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言简意赅,知进知退,切不可放声大笑(她的招牌动作),免得被特朗普阵营再次利用。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在问,以贺锦丽的性格,她能忍得住吗?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