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巴黎奥运会圆满结束,运动员的奋勇拼搏、卓越表现,不仅带来了多项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为运动员本人及其祖国赢得荣誉,同时也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给社会注入巨大的正能量。这应该是举办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同时也代表着奥运会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奥运期间也出现了噪音和负面新闻,其中一些涉及政治因素,甚至延伸至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最受关注的可能要数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奖牌之争。在本届奥运会上,中美两国遥遥领先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各自获得40枚金牌,只是美国在奖牌总数上比中国多出一截(126:91)。
由于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地缘政治上的最大竞争对手,冷战思维也被美国人带入体育领域。奥运会开幕之前,美国反兴奋剂委员会就无中生有抹黑中国运动员,极力在国际舆论场散布谎言,导致中国游泳运动员被“另眼相待”,不得不接受很多次超出常规的尿检,客观上影响了他们的身体恢复和竞技状态。这些美国人视奥运比赛为“零和游戏”,不择手段地干扰中国游泳运动员,以便减少中国队员夺取奖牌的机会,这是因为中国拥有潘展乐等超一流游泳选手,他们是与美国运动员争夺金牌的最强对手。面对美国有预谋的干扰,中国运动员心态平稳,靠真本事在泳池中战胜了对手,完美展现了奥林匹克格言所倡导的目标——更快、更高、更强。中国运动员赢得的男子4x100米混合泳金牌,在所有游泳比赛项目中,被认为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枚,它代表着一支队伍的整体水平,美国在这个项目上已经连续获得10届金牌,但这个“十连霸”因中国游泳实力的提升而没能延续下去。
中国泳队顶住了药检的压力,赢得含金量极高的男子4x100米混合泳金牌。(AP)
巴黎场馆成“中国主场”
奥运会的比赛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直接竞争,客观上也的确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容易受到外界政治因素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看台上观众的反应最能证明这点。巴黎奥运会上,在中国运动员有望取得金牌的多场比赛中,看台上都有大量华裔观众,他们从始至终为中国运动员加油鼓劲,从不停歇。最后,当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注视着五星红旗,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唱起国歌时,场内大量观众一起高唱,歌声嘹亮,让人感觉中国运动员好像是在家乡主场作赛。
这感人的一幕出现过多次,至少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首先是中国运动员水平高,能够夺得金牌,令全世界华裔引以为傲;其次是大量华人熟悉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甚至可能是一些著名运动员的粉丝,所以专门买票到场给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加油;最后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华裔观众不论持哪个国家的护照,在场内都高唱中国国歌,说明他们依然热爱中国,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弟,仍在为中国的成就、为中国的强大而骄傲。
后起直追靠经济实力
如此众多的华裔观众出现在巴黎体育场馆,也说明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与中国竞技体育不同项目的突飞猛进是同步出现的。当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增强,民众的生活目标和事业追求也出现变化。从经济方面来看,大量中国人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打拼,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很多城市都有华裔居民,多数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在跨国贸易、零售物流、金融服务等不同领域发展壮大,其中不少新移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当年做记者时,我曾在欧洲、非洲、南美洲采访过当地的华裔企业家,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过往的经验来判断,这次巴黎赛场内挥舞中国国旗的观众中,可能有不少华裔企业家和他们的家人。
中国奥运代表团这次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显示出国力上升,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更多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家庭和社会也能够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郑钦文在女子网球夺得金牌,填补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空白;女子高尔夫运动员林希妤继冯珊珊之后第二次为中国夺得铜牌,也十分令人振奋。要在俗称“贵族项目”的网球和高尔夫球取得佳绩,往往需要运动员的家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中国近年来在这类项目上能取得突破,客观上是因为已经有足够的中国家庭能为子女追求梦想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一旦中国经济摆脱眼前的困局,则支持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会更强,中国运动员未来将有可能取得更多奥运奖牌,在以往“玩不起”的项目上也有可能再次让人眼前一亮。
郑钦文在网球女子单打夺金,为国家队在这项目作出零的突破。(AP)
体制不同但殊途同归
说回中美金牌和奖牌总数之争,中国在金牌总数上一直位列榜首,直到最后一天才被美国队追平。这既是偶然事件,同时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美国队在传统项目如田径、游泳、体操等奖牌较多的项目上仍保持一定的优势,这也是美国队最终获得奖牌总数第一的根本原因。美中两国在奖牌数量上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远远抛在后面,金牌总数第三位是日本,这与当今国际舞台上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相似之处。然而,中美两国在体育运动的发展上存在体制上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又殊途同归。
美国培育体育人才,特别是精英运动员,主要靠学校系统和私人机构赞助,建基于非政府系统的民间力量。换句话说,就是靠家长和校队(小学、中学、大学),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国际一流运动员,尤其是游泳、体操、田径这些以个人能力为主的大项目(日本在这方面与美国比较接近,当运动员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后,往往会转变身份,加入大企业变成其“员工”,并获得企业资助成为职业运动员)。美国和日本都没有常年由政府出资包底的“国家队”,而是在每次国际大赛前透过选拔赛来挑选参赛运动员。这种“临时国家队体制”的优点是相对比较公平,大家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避免体育项目主管人员因个人好恶而影响或操控参赛运动员的挑选过程;同时,这种体制促使每个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要做出很多选择,虽然有时也会因为运动员缺乏经验或判断失误而错失机会,客观上浪费了人才。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培养运动员的生存能力会很有帮助,因为运动员较早接触社会,可以较早选定未来的生活目标,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中国的“举国体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在此就不多说了。它的好处是可以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因素,来制定国家支持的体育发展战略,并透过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来避免在国际比赛中出现失误,以确保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为国争光。但这一体制对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以往有些运动员从很小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训练,缺少在专项以外的其他知识或技能,退役之后在职业选择上以及日常生活上遇到较多困难。近些年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善,很多运动员非常成熟,自律性很强,训练目标很明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郑钦文。她的成功说明,在某些项目上可以有“第二条道路”,只要能让天才少年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最终都是国家的骄傲,都能让千千万万国人引以为豪。
中国的“举国体制”能保证运动员在国际赛的表现,但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较弱。(AP)
若经济条件允许,官民并举、“两条腿走路”,可能会令中国体育发展得更快,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没必要把欧美日的民间培养与中国式的“政府包办”完全对立起来,非要说哪个最好,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两种体制都能造就“奥运大国”。
避免渲染让事实说话
看奥运比赛时,如果没有中国队参赛、没有香港运动员出场,我基本上不急不躁,换台也无所谓;但如果有国家队选手比赛、有香港运动员上场,我就立即紧张起来,联想很多,情绪变化很大,我相信很多朋友对此会有同感。但对于有人故意将奥运比赛与中美竞争拉到一起,借机用爱国主义之名来渲染中美对抗,或者用批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之类说辞来刺激美国人对中国的敌对意识,我则坚决反对。美国人把当年对付苏联的冷战思维套用在中美关系上,这对中国和美国都没有好处,因为中美对抗只会让世界更乱,绝不会带来繁荣和进步。
中国的官方媒体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克制,“识大体顾大局”,但一些只想赚流量的自媒体却在不停渲染,客观上只会令一部分民众对美国更反感,破坏中美关系的民间基础。美国一些人按照冷战思维,一直在与一个假想敌展开竞争,并把这个概念带入奥运会。我们中国人应该做的是不受蛊惑,不理他们的节奏,专心做好自己,不浪费时间和别有用心的人斗嘴,只用最好的成绩说话。不管竞争对手是谁,都要“打出气势,打出风格”,诠释真正的奥运精神。
这届奥运会也带给我很多至今还未找到答案的问题——为什么瑞典和法国的乒乓球小将,在面对世界顶尖的中国运动员时能打得那么潇洒、那么随心所欲?而且还让世界排名最高的中国名将打得那么辛苦?那几天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中国队员落后时我手心出汗。我为中国队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心态鼓掌叫好,同时也很喜欢他们的对手,因为这几位年轻人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场面。我相信,中国下一代的运动员会更加有才华,有能力“整顿职场”的“零零后”,一定可以让我看到他们更加洒脱的一面。
福克纳“半路出家”转做职业单车运动员,在巴黎奥运夺得两枚金牌。(AP)
这让我想起美国电视新闻介绍的一位美国奥运金牌女选手福克纳(Kristen Faulkner),她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纽约加入金融行业,为了减轻工作的压力,她选择在纽约中央公园骑单车放松。哪知后来骑车上瘾了,2017年参加了专业车手比赛,并取得令她满意的成绩,于是她辞了投资公司的工作,转做职业单车运动员。福克纳在哈佛读计算机专业时,是哈佛划艇队的主力队员,但没受过单车训练。短短几年的努力开花结果,她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公路赛和室内团体追逐赛两枚金牌。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中国也出现这样“半路出家”的金牌选手,让有天赋的年轻人自己做出人生的选择,“潇洒走一回”。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