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张少威

张少威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民用飞机“三足鼎立”仍属愿景

2023-02-21 17:20
1A+A-

   2023年才过去一个多月,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已有多个重要消息传出,对业界生态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指标性意义。一个是美国媒体报道的波音公司计划增加四条737MAX生产线,在明年下半年投产,以满足订单大幅增加带来的需求。另一个是日本媒体报道,三菱重工决定停止民用客机研发项目,这意味着日本官民联手制造民用客机的计划暂时终止。还有一个是中国商飞制造的首架C919客机2月1日在试飞时出现发动机故障,暂时停止“100小时验证飞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波音和空客逐渐瓜分了国际民用航空市场。中国商飞和三菱重工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挑战者”,目标是争取实现“三足鼎立”,而他们遇到的挫折则说明,在这个领域要打破垄断、弯道超车非常困难。  


(数据图片)


波音接单接到手软


   前几年因为737MAX的多起坠机事件和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国际航空业萎缩,原本最畅销的737系列客机备受打击。随着疫情消退,航空业整体环境已经改变,复苏势头明显。据CNBC报道,波音下属的波音商用飞机总裁迪欧(Stan Deal)向公司员工通报,将在华盛顿州靠近西雅图的Everett主组装厂增加737生产线,那里一直在生产767、777和787三个系列的客机,去年年底之前还生产747珍宝机。多年来一直生产737系列的工厂在离西雅图更远一点的Renton,但该厂的能力已经跟不上需求。波音手上这种单信道客机的订单已达3600架,仅去年一年就接到700架737MAX的订单,显示出人们对737MAX的恐惧已开始淡去,737系列再次成为航空公司的“宠儿”,令波音公司接单接到手软。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波音公司管理层并未表现出高度乐观,因为其生产能力受供应链的制约,并非自己扩大产能就可以增加产量,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后果,各国都难以拥有完全的供应链。目前波音每月可生产大约30架737客机,计划增加至每月50架,预计在2025至2026年达到这一目标,为此已正式宣布将在今年新招1万名员工。迪欧在通告中还提到,除了公司内部做好扩大产量的各项准备,还要与各种零部件供货商、客户、工会以及现有员工做好沟通。这真是牵一发动全身。


日本放弃自主研发


   在波音为如何完成订单而头痛之时,日本传出消息称,三菱重工正式放弃三菱支线飞机(MRJ)项目。这是有90个座位的客机,2008年三菱重工决定将其商业化,日本政府当时为此项目提供了500亿日元的资金,而截至目前总共投入的资金高达1万亿日元(约合75.8亿美元)。


   MRJ是重振日本飞机制造业的一个指针性项目,因为日本的客机制造业已经60多年没有新产品问世。制造飞机需要的零部件远多过生产汽车,因此会吸引大量日本中小企业为MRJ提供零部件,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产品更新和升级换代。上世纪50年代也是由三菱重工牵头,有富士重工和川崎重工等大企业参与,研制出60座的YS-11螺旋桨客机,1962年首飞成功,两年后获得日本运输省批准,正式投入运行。1965年还得到美国航空管理局(FAA)的批准,获得外销资质,曾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款飞机已经从航空公司退役,只有日本军方还保留几架,用于训练或运输。


   2008年MRJ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三菱重工宣布2013年交付首架飞机,但经过六次推迟仍未能交货。三菱重工总裁泉泽清次不久前表示,研制客机需要的投资太大,而且航空市场的前景很不稳定,所以只能停止这个严重亏损的项目。该公司的航空产品部门未来将与英国和意大利企业合作,开发新型战斗机。看来在二战之前为日军研发生产“零式战斗机”的三菱重工又走回老路了。


中国制造仍为“愿景”


   与日本的私企为主不同,中国研发民用大飞机由国营企业牵头,我在本栏曾较为详细地介绍过中国商飞C919系列干线客机的情况。最近的挫折是首架C919飞机在试飞时左引擎的反动力装置突发故障,令飞机无法正常降落在安徽合肥机场,于是决定取消该机原定的试飞计划,转而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引擎是飞机的核心部分,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较为落后,C919使用的是欧美合资公司的产品。找到故障的原因并彻底解决问题,恐怕需要一段时间,内地媒体对此事已不做跟踪报道,因此目前难以预料何时才能恢复试飞。实际上,C919有很多关键部件要靠进口,在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中国能否继续获得这些欧美制造的零部件已经存在不确定性。乌克兰战争的下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其他国际突发事件,都可能威胁到C919的命运。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做了大量投入,但在民用航空领域中国仍落后于欧美国家,要创造美国、欧洲、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来看仍是愿景。如果有较好的国际环境,大飞机的中国制造可能在十年内变为实现,否则就要靠下一代人去努力了。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中国该如何应对菲律宾“脚踩两只船”?
下一篇从“气球风波”审视危机处理
评论
我来说两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