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熬夜!近日,一名27岁女子在网上发文警世,指自己因长期熬夜,身体曾一度发出警号但没有受到重视,导致自己最终患上脑瘤,悔不当初。
事主在内地社交平台“小红书”发文,指自己因为熬夜脑中长瘤。她表示,自己向来爱熬夜,也看到不少年轻人因熬夜猝死的新闻,但总觉得是个例、事不关己,“一边害怕一边继续熬”,没办法改正这一习惯。
内分泌紊乱终致脑癌
直至事主到医院做检查,被医生说有内分泌紊乱问题,可能有“脑下垂体瘤”风险,事主仍不以为然;怎料,一星期后取报告时竟真的被确诊脑瘤,令她内心悔不当初:
曾经我对熬夜并不当一回事,也想过肝熬出问题、心脏熬出问题、胃熬出问题,却怎么也没想到脑下垂体瘤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没想过自己也会为熬夜付出沉痛的代价。
事主称,自己的情况是基因加上诱因导致,“熬夜焦虑导致泌乳素急遽上升,从高泌乳激素血症查到脑下垂体瘤”。她藉此警世,熬夜的后果真的会很严重,不管有任何原因,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熬夜。
网民有话讲
我熬夜刷到你的贴文……
好慌,熬了七、八年的夜,还常常通宵,以为只是会气色差,长瘤的真的慌了,我也一直内分泌紊乱!
我也脑下垂体瘤,泌乳素型,已经5年了,实在坚持不下来吃药,断药好几年了。
我前两年也是高泌乳素血症,还好做了MR没有长瘤,吃了一年多的药控制激素,去年下半年月经又紊乱,一查泌乳素没高但是多囊了。
虽然每个个体都不同,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熬夜和焦虑确实会降低免疫力,影响健康,对每个人带来的后果都不一样,只希望大家能爱惜自己身体。
每100人中约有5人患病
本港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黄海东曾接受访问,指出脑下垂体位于脑内,约为一粒蚕豆般大小,位于颅底中央的位置,接近视觉神经。而脑下垂体瘤很多时是体积较小的瘤,较常以“瘤的大小”及“是否功能性”作分类:
脑下垂体肿瘤知多些!
脑下垂体肿瘤
•多为良性瘤,非脑癌
•发病率约5-6%
•男女发病率比例近1:2
•多于30-40岁后病发
•死亡率不高,但影响生活质素
•肿瘤压视觉神经,会影响视力
•肿瘤变大可致脑积水
脑下垂体功能性肿瘤
•可影响荷尔蒙内分泌
•如肾上腺素荷尔蒙、甲状腺荷尔蒙
•催乳激素、睪丸素和生长激素等
•最常见为催乳激素瘤
•体内催乳激素水平过高,会令患者月经失调
数据源: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黄海东
当中,“功能性”脑下垂体细胞可分泌荷尔蒙,而“非功能性”脑下垂体细胞则不能,其中“功能性”的细胞分别负责控制不同的荷尔蒙分泌,包括肾上腺素荷尔蒙、甲状腺荷尔蒙、催乳激素、睾丸素和生长激素等,故如“功能性”的细胞出现异常,形成脑下垂体瘤,就可能会令相应的荷尔蒙分泌过多或过少,以致出现病征;如是“非功能性”的细胞出现异常,则不会有病征。
黄医生指,脑下垂体瘤大多为良性瘤,并非脑癌,估计每100人中,有5至6人患脑下垂体瘤,男和女的发病率比例接近1︰2,大多是于30至40岁后病发。而在功能性脑下垂体瘤中,最常见是催乳激素瘤,“女士生BB后,催乳激素的作用是刺激乳房增大及产生母乳,在催乳激素瘤患者身上,如催乳激素分泌受影响而令催乳激素的水平过高,可能会令月经失调。”
他续称,一般而言患脑下垂体瘤的死亡率不高,但其所引起的功能性影响,或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素,当中如肿瘤压着视觉神经,便有机会影响视力,“20%至30%脑下垂体瘤在5至10年间变大,若很迟发现,肿瘤的体积变得很大,可能会令视觉出问题,或导致脑积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脑下垂体瘤与家族病史没有很大关系,也没有预防方法,一旦发现患病,医生会根据脑下垂体瘤的种类及患者的病情,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包括做手术,药物治疗以及监察治疗。
脑瘤6大症状
台湾神经外科医生魏国珍医生曾在当地健康节目《健康2.0》指出,脑肿瘤的症状与其位置、大小和特性相关,不同位置的脑肿瘤所引发的症状不尽相同,而大多和脑肿瘤压迫和破坏局部脑区域所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主要分为6种症状:
1.运动功能
如果肿瘤接近运动神经纤维附近,容易造成对侧肢体无力。
2.感觉功能
可能对侧肢体无力、触觉变得不敏感、空间认知感觉变得不灵敏,进而影响走路的平稳度。
3.平衡功能
如果小脑有肿瘤,容易影响走路平衡感。
4.语言功能
如果左大脑有肿瘤,容易造成语言表达或语言理解能力丧失,例如失语症。
5.记忆功能
如果肿瘤压迫到脑部颞叶内侧,患者很容易出现健忘问题。
6.个性改变
如果肿瘤在大脑额叶,会导致个性变调的问题,例如原本很积极的人却变得很懒散。
数据源:新北市土城医院副院长 健康2.0
转载自晴报
暂无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