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Policy Pivot(政策转身)开始了。经过数月酝酿之后,央行开始了各自的运作。尽管就业和通胀数据不尽人意,美国联储在利率点阵图中维持了今年减息三次的前瞻性指引,鲍威尔明示减息已不遥远;日本银行宣布放弃收益率曲线管理政策,并将官方利率调整到零之上;英格兰银行也由鹰转鸽,行长贝利亲自提醒减息,期货市场现在预期英国减息时机向美国看齐。心动不如手动,瑞士央行直接减息,率先开启了全球降息之旅。
靴子落地,资产价格各自就位。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下移,债市交易员尽量将预期与联储立场同步。美股在经济软着陆和货币政策相对温和的双主题下,走出今年以来最佳单周表现,并引领全球股市向好。日本银行审慎对待加息,日经指数上周暴涨超5%,日债有序调整,日元汇率不跌反升。英镑走软。原油和黄金价格轻微上扬。
日本银行在上周迈出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关键一步,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区间。它还决定不再购买ETF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并逐渐减少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的购买量,预计约一年后彻底停止。央行正式退出负利率与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但会继续购买日本国债,以维持市场秩序。
去年四月植田和男出任央行总裁后,摆出并不急于调整政策的姿态,麻痹市场。去年圣诞节前,日本银行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调整了收益率曲线管理的区间,打了假日中的投机者一闷棍。政策突然变动增大了波幅和风险溢价,迫使沽空盘自动调整仓位、去杠杆。日本银行随后再次销声匿迹,并通过日元汇率大起大落继续打击“躺赢”的套利交易。这次政策调整延续了同一思路。
本次日本的利率调整,规模不大,市场除了不清楚准确的政策推出时机,应该说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消息公布时资产价格的波动不算太大。能够从现代历史上最疯狂的货币政策中全身而退,凸显出沉稳老到的植田的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这次操作在世界央行史上会留下一笔。
日银政策转身后会不会继续加息?笔者认为未必。日本内需十分疲弱,央行实在无需大幅调高利率。日本目前的通胀和美国的有着本质的不同,2-3%的年度物价上涨在日本被视为好的通胀,有利于将滞留在银行上的资金引向投资和消费。尤其目前的通胀主要来自外部因素,通胀还有回落的风险,所以日银最好的策略就是观察,看看新出现的涨工资对内部需要带来怎样的影响。
笔者相信,日本银行本阶段的目标是货币政策正常化,打破负利率,恢复资金成本的市场定价功能。此目标已经达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日银并不需要进一步推高资金成本,不需要像联储那样抑制需求。日本银行在今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不高。市场的聚焦点在于零利率交易,而不是加息交易。
温和通胀,对于日本内需重启十分重要。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日本加息的最大影响,恐怕在海外。日本企业的盈利,常年留在海外。日本家庭储蓄中,也有相当部分流向各高息货币资产。日本利率转正,对停留海外的日本资产变得有吸引,部分资金可能班师回朝。同时日元超便宜,可能吸引更多的海外热钱流向日元资产。
四年前为了应付疫情所带来的市场恐慌,美联储推出了史无前例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挽救了经济和金融市场,但也触发了猛烈的通货膨胀。经历了一轮加息和和流动性收缩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今年减息可能是适当的政策”。联储掌门人本周期第一次清晰地预告利率政策即将改变,FOMC最新的点阵图表明决策者预计今年在下半年减息三次。
今年减息三次,在几个月前可能被市场认为过于保守,但是现在却得到了资金的赞扬。在过去的几个月,就业市场出乎预料地火爆,通货膨胀不再像之前那样迅速回落,联储政策收缩的效果受到质疑。对此,鲍威尔用“通往2%通胀目标的道路有时有点颠簸”,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暗示利率政策不会因此受到大的影响。
联储对经济的描述相当正面,将今年的GDP增长预测从1.4%上调到2.1%,同时将核心通胀上调到2.6%。和一月份的政策声明相比,三月份的删除了劳工市场正在放缓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就业增长仍然强劲,失业率仍然较低”。看来联储认为,美国经济“stronger for longer(更强更久)”,明后年的减息空间可能比之前所说的小一些,但是货币当局仍旧打算不久启动减息程序。
其实联储知道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都不需要很快减息,这在它自己的经济预测中反映得一清二楚。不过货币当局却没有采取教科书式的暂停、观察,而打算尽快转向货币宽松。笔者相信,联储明白现在的劳工市场正在经历非典型的周期,其形势无法用过往的经验、模型来判断、预测。
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在迅速恶化,大约每一百天就会增加一万亿美元联邦债务,大选之年白宫根本无意收敛赤字财政的做法,高利率政策导致每年上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支出。而且,高利率正在挤压部分金融领域的生存空间,不少写字楼和商场存在违约风险,并可能冲击金融稳定。基于这两个原因,联储可能比正常情况更早地开始减息,不再执着核心通胀触碰2%的政策目标。
笔者预测美联储年中启动减息,今年和明年各减息三码。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可能同时进入减息周期,减息频率和力度大致相仿。
本周数据焦点,美国核心PCE通胀,预计环比0.3%,同比2.8%,继续高企,PCE消费环比0.5%、PCE收入增长0.5%,显示需求端继续强劲。东京CPI预计回落,不过仍在2%之上。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的官方立场和预测,亦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一天清晨,杰克被强行拉起床,带上机票,踏上飞往中国的旅途。抵达中国后,他们选择了上海这座贫穷的城市,但眼前的景象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杰克疑惑地问道“难道这就是中国还是迪拜?
美国富翁为了让11岁的儿子体验贫穷,带儿子到中国旅游,美其名曰“在贫穷的国家呆上一段时间,就知道美国有多好了!”
我来说一下,为什么万科这种所谓的“优等生”,也会陷入现在这样等死的局面。
万科在2018年初,喊出了活下来这句口号,看起来好像对于行业风险,有着特别的认知似的。不过,从2018年到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是地王频出!每一家地产商,都在疯狂的拿地,买地,抢地。在老百姓这一头 感受到的是房价的疯涨。不过在金融端,感受到的,是地价的飙涨。
为了假装控制地价,当年的地方政府装模作样的搞出了很多奇怪的招数,比如到了地价上限之后就竞拍保障房,这些保障房也是要移交给政府的。这种搞法最常见。还有先竞地价,然后投技术标竞争技术方案的玩法。后来就是集中拍地,一年只拍两次地。
在这个每一块地都是地王的时代,万科错过了吗?万科没有参与吗?万科保持谨慎小心了吗?
没有!
就在2018年,万科的拿地金额1233亿,位居全国所有地产商的第一名!此后的每一年,万科都是地王之王,每一年的拿地金额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并且万科还将拿地权限下放到区域,区域又下放到城市公司,城市总自己就能决定以什么价格拿地。于是,结果就变成了,只要他们看中的地,全都会不计成本的拿下来。2019年是万科最疯的一年,拿地金额高达1630亿。此后的新冠期间,万科依然牢牢的坐在拿地榜的前三名,2020年1274亿,排名第二。2021年1349亿,排名第二。
就这样的数据来看,万科有收敛过吗?有真的为了所谓的“活下来”,而小心谨慎,保留现金流,不参与地产商争夺地王的游戏吗?
没有!
所以,万科为什么不能死?它既然深度参与了争夺地王的游戏,它就应该死。其它争夺地王的企业,包括闽系的全部地产商,都已经全部死光了,万科为什么不能死?死,就是它们为了争夺地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美国佐治亚州太阳能电池厂,靠拜登政府吊针输血维持,否则关门歇业。
Yellen delivered remarks Wednesday afternoon at Suniva — a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Norcross, Georgia. The plant closed in 2017 in large part due to cheap imports flooding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Treasury. It is reopening, in part, because of incentives provided by the Democrats'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which provides tax incentives for green energy manufacturing.
美国富翁为了让11岁的儿子体验贫穷,带儿子到中国旅游,美其名曰“在贫穷的国家呆上一段时间,就知道美国有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