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欧洲央行一招鸽派加息,将世界带入了一个新的货币篇章。ECB在上周决定上调政策利率25点,将利率水平拉升到了该央行成立以来的最高位,不过同时行长拉加德在声明中强调,现行利率政策已经对通货膨胀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市场将此解读为欧洲将暂停加息,甚至利率已经见顶。欧元汇率下滑,欧洲股市、德国债市走好。同时,利率期货市场价格显示,市场还认定联储在本周会议上加息的概率几乎为零。美欧利率接近见顶的看法,成为市场主流意见。
欧洲央行的决定令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波动,不过一星期下来实际变化不大,两年期十年期利差维持在70点左右,表明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大致稳定。美元指数连续第九个星期爬升。日本银行在干预汇率上没有实质性措施出台,日元汇率继续贬值;日本央行称,市场对行长植田讲话的理解“有偏差”。美国消费者的通胀预期,降到两年来最低的水平;白宫政府十月停摆的可能性,国会在此问题上党争严重。中国的零售和工业生产数据好过分析员预期,中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俄罗斯央行加息100点。在需求预期改善和俄沙削减生产的双重作用下,原油价格上周继续攀升。受到全球经济软着陆情绪的提振,工业金属价格上涨,黄金微涨。
在去年连番暴力加息后,市场担心经济因此陷入衰退,金融业一度出现不稳,信贷环境迅速收紧,但是通货膨胀的回落速度却不如预期。美欧央行交替采用鸽派加息(dovish hike,即加息但未来展望较温和)和鹰派暂停(hawkish pause,即暂停加息但言论较严厉),以此微调货币政策,管理市场预期。四十年来最凶猛的加息周期行至此刻,已经没有预案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数据来作每次决策。迄今央行对市场的预期管理做得出奇地顺利,市场也没有很大的动荡。
欧洲经济的增长动力正在消失,制造业已经明显踏上衰退的节奏,到了欧洲央行需要考虑调整利率政策的时候了。但是欧洲的通胀压力仍然不小,涨工资压力增大,由此可能带来新一轮、更难治理的通胀。这是欧洲央行此次加息的政治原因,堵住对通胀敏感的德国等国的口,伺机结束加息周期。
美国的通胀(尤其是PCE通胀)回落较快,但仍未达标,回到2%政策目标恐怕要等到2025年。相对于欧洲,联储只需要服务一个经济,令一个政府和选民满意,所以它的决策可能相对容易一点。大西洋两岸货币当局摆出了同一个政策姿态,就是暂停加息已经不远,但是减息则没那么快。换一句话说,就是从“higher for longer”(更高更久)转换为“high for longer”(高位更久),直至经济或金融需要新的货币扩张。
笔者认为2024年会有减息,不过要等事件来催化政策。目前期货价格显示,市场认为明年三月份联储首次下调利率。
回归均衡(back in balance),是近月宏观数据所指的方向。通货膨胀在全面回落,美国就业市场出现降温,但是目前的消费之下美国出现衰退的风险不高,企业盈利能力在改善,消费源自新增收入而非加杠杆。这种情况正是本栏目几次讨论过的Goldilocks场景,即经济不太冷也不太热。美国经济这种情况在明年能否延续,未可知,但是目前的状况的确不错,利好风险资产。
不过同时必须看到油价强烈反弹,重新拉高了美国的汽油价格。AAA统计的美国平均汽油价格已经超过每加仑3.80美元了,而拜登政府手中也没有许多战略储备可以释放出来抑制油价了,燃油高峰期的冬季即将来临。油价走向对全球经济、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和消费购买力十分重要。欧洲和中国经济则需要进一步提振需求。
本周乃是央行大周,美国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先后开会,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公开市场委员会。联储九月不加息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看点在鲍威尔记者会上的言论以及新的点阵图。数据方面,关注日本和英国的通胀数字。
本文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所在机构的官方观点和预测,亦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当时的资金被各级国企领导偷偷花掉了,欠债在账面上没事,都没了就漏了,只要让国企职工背负了。现在大多是私企,类似许等,能让私企职工扛么?私企老板扛的话,会不会把领导牵连出来?多抄家弄一笔,和解放的土改差不多也。
恢复对话总比没有的强,不过对话的级别低了很多。
过去美国经贸上需要中国,其中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民间企业和资本的需求,而现在没有人要来了。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出口额只占GDP的1%,对美国的经济影响不大。
美国人转移产业链,同时培育出新的市场可以弥补损失。
如果过去两国算是朋友关系话,那么今后不是了。
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美媒:自2018年来两国首次恢复定期经济对话-----这个影响几何?
转:個人也關注翟教授的視頻3~4年了,佩服他對政治上的判斷(很早就點出中美夫妻論不可能,在節目上還被多人圍攻),但金融上他似乎是MMT的信仰者,我覺得美國以外的學者會相信MMT,可能是兩個因素造成,一、缺乏實務經驗;二、缺乏理工訓練,否則怎麼會認為"長期而言",可以透過"貨幣化"(印鈔)來解決問題?經濟發展說到底就兩個問題,如何創造附加價值與分配?前者把餅(真實的餅)做大、後者促進階級流動讓國家民族可永續進步。我資質駑鈍,實在想不透,如果可以靠印錢憑空創造財富解決長期問題而不付出其他更大的代價,那只能說,物理學上無法實現的永動機,終於在社會學上找到了~~~~~~~~~~哈哈。註1 : 擁有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的美國,印錢救市的負面效應儘管可以轉嫁他國,但依然無法完全不付出成本,中國這麼做還得了。註2 : 任正非最新講話表示,華為儲備人才,不儲備美元。(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904701242-430801),看得唏噓,非理工科學的人們實在該加把勁,明明是自己的本業,認知卻還不如非本科人。
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美媒:自2018年来两国首次恢复定期经济对话-----这个影响几何?
维持!这是要抽血?
9月20日,国务院召开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常务会议,通过了一个方案,<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方案>。主要内容是省政府牵头,解决企业相互欠款的连环套,尤其是政府、央国企作为欠款人的,更是要优先偿还。 很有意思对不对?看起来是不是很像90年代的清理三角债? 注意,90年代的三角债并没有被成功清理。将部分无法偿还的债务剥离给所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依然是要钱的,这个钱是央行凭空印出来的,并带来了90年代反复发作的通胀潮。最后问题还是没法解决,于是让国企们排队改制或者破产,并带来了国企工人下岗潮。 今时今日,连环债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吗?怎么解决?起步资金从哪里来?政府和央国企如果不是真没钱,至于拖出连环债吗?所以,对这件事,我们拭目以待就好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