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孟(Ivan Lau),本地资深传媒人兼形象造型师。被喻为本地新派人气时装专栏作家,文笔一针见血,爱以时装业界之二三事来讽刺时弊。文章散见Yahoo、 Roadshow、《Cosmopolitan》、《经济日报》、《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法国品牌Schiaparelli早前拣选了上海恒隆广场作为首间亚洲pop-up store据点,消息迅速在小红书散播,不少粉丝都纷纷赶及11月6日结束前去朝圣。不过对Schiaparelli产品设计熟悉的人应知道他们的零售价非常昂贵,定位已经贴近Chanel,最便宜入门产品的耳环和胸针也要1100欧元,再加上近一年内地经济急速放缓,相信去朝圣的人多,但真正光顾的人并不多。虽然国内有不少女富豪及富二代,但Schiaparelli的产品设计对她们来说始终是很小众,远不及Chanel和Dior的商业化和可穿性,加上文化差异,中国女性消费者始终不及外国女性思想前卫,所以中国消费者占Schiaparelli的比率依然很少,亦解释了为什么Schiaparelli一直以来不进军中国市场。不过我相信这次他们在上海开pop-up store,明显是想试水温,看反应再决定会否正式在国内开店。
Schiaparelli隶属意大利Tod’s集团,但Tod’s集团并没有以旗下品牌的商业经营模式去营运Schiaparelli,在品牌改革初期,想购买的人只能亲身到巴黎总坛预约,并不接受walk-in客人,加上价格定位,很快便塑造出一个高人一等的气派。他们营商手法虽然非常低调,但因为产品设计太过出色,人气不断上升,随后亦相继在伦敦、纽约、洛杉矶和达拉斯开设了专门店,同时亦开设了官方网店,不过官网只有很少量货品可以直接下单购买,其他都要透过网上表格去联络客服。他们甚至不做wholesale,就算是连卡佛和JOYCE敲门都被拒诸门外,相当有气焰。
但再有态度的时装品牌也要吃饭,正如去年9月面世的Phoebe Philo都十分有态度,系列只限于官方网店发售,而且只限配送到北美、英国及欧洲,令一众身处亚洲的粉丝们心痒痒。不过未知是否定价过高,在第一波系列公开发售之后,品牌声势随着讨论度减少而急转直下。相反其竞争对手The Row不但没有被Phoebe Philo威胁到,人气更不跌反升,于较早前更在巴黎开设了首间旗舰店,在社交媒体的讨论度比Phoebe Philo有过之而不及。不知Phoebe Philo品牌高层是早有计划,抑或是受到销售压力所致,在较早前他们终于宣布所有产品于11月可配送至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韩国及澳洲,更罕有地拓展wholesale业务,于10月26日正式在日本银座Dover Street Market及新宿伊势丹发售,紧随其后米兰著名买手店10 Corso Como、巴黎及伦敦的Dover Street Market、洛杉矶的Maxfield和Neiman Marcus、悉尼买手店Parlour X以及韩国著名百货店Shinsegae都会发售Phoebe Philo,可见Phoebe Philo终于发力要跟The Row一较高下。
这证明了一点,再有态度的时装品牌始终都是一门生意,理想与现实永远都是不能并存,因为市场才是操控者,只有面向全世界的品牌才会得以成功,再清高要与世隔绝的品牌,终有一天会自讨苦吃。
Phoebe Philo忽然迅速拓展wholesale零售业务,相信是想尽快取得市场占有率,免得让The Row继续在市场独大。
The Row在亚洲深受欢迎,更加是连卡佛畅销品牌,相信他们在上海、香港或东京开店是指日可待。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暂无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