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潘少权

潘少权

 

资深传媒人,为香港免费报章《晴报》创刊总编辑;曾担任美国《读者文摘》亚洲区中文版总编辑,负责香港、内地、台湾和东南亚出版工作。此前,在职香港经济日报集团时为《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兼任经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并主编《ezone》和《置业家居》等杂志。他又是多本畅销书,如《九七日志之当年今日》、《驾车郊游指南》、《百年智慧•管理经典》、《一分钟管理》的作者。曾在中资、华资、欧资和美资公司工作,闲时外游,喜欢读书。

为何抢着发言、默不作声都被视为野心勃勃?

2024-04-08 15:40
0A+A-

   “你有时都很蠢!”


   在中资机构时,常务副总肥老板在一次会议后说我为何在会上迫不及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我毫不理解地问他:“开会嘛!有意见便要说出来,有什么问题?”


   肥老板没有解释,笑而不语,我以不屑的口气继续说:“我才不会像某些人般,在会议时不说,在会后则背着别人说。我最看不起那些人。”


   我说最后一句话时还加重语气,显示我的愤慨。


   肥老板没有说话。


   我亦不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之后,我在任何会议上都是最热衷表达意见的,亦是发表最多意见的人,间中得到公司高层的欣赏,要求其他部门参考我的意见作规划。


   可是,日子久了,却发现从来没有一个部门,亦从来没有一个与会者真的把我的意见加以参考,他们在和老板开会时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在会后却把我视作透明。


   历经一点风霜才明白他的意思,亦悟出了有些话是不应该说,有些话是毋须说的。


   在工作会议里,与会人都各据山头,开会虽说有时会涉及方向性策略性的讨论,让各路人马集思广益,但说话的人不多。正因为他们在办公室里已割地为王,绝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说出一些没胜算的话来,加上许多老板早在开会前已有腹稿,讨论也只是过场形式。


   我这个傻子,以为开会真的是brain storming,说得多却其实是自掘坟墓,给别人野心勃勃的印象,自然不愿和我合作。


   后来转了去一家新公司,我比前小心许多,不再在会议上胡乱说话了。经历多了,开始领悟到开会是过场,参与是形式,说话则视乎情况了。


   原因是大部分会议都是没实质效果的。大部分老板或上司,在开会前已对某些工作有决定,或者应该说虽未拍板,却已定了方向,具体计划亦有了腹稿。


   开会只是让各人感到自己有份参与而已。所以与会的人绝少在会议上说些与老板或上司相反的意见。


   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倒不如默然不语,装作专心致志的样子,跑跑龙套便过去了。


   之前,我在一公司就因开会时说话太多而备受批评;后来转去另一家公司便学乖了,开会时少说话,除非是关乎我的部门或工作,否则我闭口不说。


   怎知,我不说话也一样饱受批评。


   “你开会时一副不屑的样子,别人会感到你目空一切,太傲慢了;你上司会认为你野心勃勃,威胁他的位置。”一次,到澳洲悉尼上一个领袖训练课程,培训顾问闲聊时说。


   “怎么会呢?我什么也没说,还垂下头来啊!”我争辩。


   培训顾问是个澳洲人,他和我素未谋面,却特别提醒我,说:“你确是没说话,但你的神情已经告诉别人你瞧不起他们的话;你又真的是垂下头来,你的姿态亦提醒别人你看不起他们。”


   “没这么严重吧?”我说。


   返港后和肥老板说起,他笑着说:“我以为你抢着说话已经‘蠢得交关’,却原来你不说话更‘弊’。”


   说到底都是我太自负。办公室内,缺乏自信是不会成功的,但自信心过强却肯定失败。


   这个道理,我参详了30年才悟出一点点来。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有种人上班只为讨好老板,从不做实事却深得老板欢心?
下一篇专注的学问!讨好老板还是做好本分?精益求精3步骤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