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容,资深新闻工作者,亦是著名的女战地记者,专注国际新闻采访及评论;曾服务于中西媒体,只身跑遍中东地区、欧亚及拉丁美洲等地。著作计有《行过烽火大地》、《中东现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地中海的春天》和《欧亚现场》等 ;分别获人权新闻奖及多个好书奖。
在香港,每天看着有关加沙的新闻,当地人面对以色列每天的狂轰滥炸,切齿哀号,生不如死,缺水缺食物,家园尽毁,更甚者遭灭门之祸,每天生活犹如在俄罗斯轮盘之下。我时常自问,作为记者,难道我就只能在家中观看吗?不,我要起来行动,至少让读者多了解加沙巴人的故事。可是,外国记者根本无法进入加沙,那我就先飞往开罗,寻找逃到埃及的加沙巴人家庭。
3月初我到了开罗,一星期后伊斯兰教的斋戒月开始,共30天,穆斯林视为“神圣月份”,可说是伊斯兰重要节日之一,虔诚的穆斯林遵守日出后到日落前不饮不食,日落后结束禁食,大家好好吃一顿开斋饭,并且会与亲友邻居分享食物,其背后的意义就是透过禁食对穷人感同身受,建立一份同理心,还学习放下自私懂得分享。
去年的斋戒月我在本栏写了篇《斋戒月的和平联想》,一年后这次的斋戒月,却并不和平,以色列完全不尊重穆斯林的节日,没有停火好让加沙巴人喘息一下,给他们好好吃顿开斋饭,他们继续处于炮火连天、饥寒交迫的境况。事实上,自以色列开战以来,加沙巴人缺粮程度已导致大部分人口严重营养不良,有好些儿童因极度饥饿致身体衰竭而亡。在加沙这个人间地狱,他们如何能迎接斋戒月?
加沙巴人在炮火连天的恶劣环境下,继续遵守斋戒月的规定。(AP)
我在开罗探访了好几个幸运地能摆脱以色列屠杀魔爪、逃了出来的加沙巴人家庭。其中一个家庭的男主人扎伊尔达,原本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当急症护士,他曾顶着以色列的空袭死守医院100天,100天内没有踏出过医院亦没有回家,结果这间加沙最大的医院之一亦难逃变成灰烬的命运。
生命朝不保夕,他惟有带着拥有埃及护照的太太和四个孩子,逃离每天都充满死亡气味的加沙,来到开罗除了保命外,已一无所有,生活无以为继,前路茫茫,埃及政府或民间组织又少有支持,这是大部分加沙巴人在埃及的处境。幸好在我出发前,有多位有心朋友托下带了些善款,我把这些善款放入红色的红包袋送给他们,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大受感动,不在于善款,而是远在东亚的我们,没有把他们遗忘。
扎伊尔达(左二)带着妻子及四个孩子逃离加沙,在开罗开展新生活。(图片由作者提供)
扎伊尔达表示,这对他们在精神上是很大的支持。他们曾仰望苍天,问为何全世界看着加沙每天上演大屠杀,却没有国家出手制止,他们是否被遗弃了?特别在斋戒月,他们更是百感交集。想到去年的斋戒月,他们如常在节日开始前,到市集购买斋戒的装饰品、准备开斋的食物如椰枣等,以及小孩的礼物。可是,如今加沙巴人根本就没得吃,更难过的是不少家庭面对家破人亡、物非人非。
去年齐齐整整的家庭现在已支离破碎,他们无法在和平中庆祝节日,也没有清真寺可以去祷告,因大部分已被摧毁,亦缺食物和亲友分享开斋饭,更不要说各家庭互访了;他们失去房子,大部分露宿在帐幕中,衣不蔽体。反之,他们只能利用这个机会集体悼念家中亡者,他们称之为殉道者,就在这个斋戒月,向他们作最后的道别,空气中弥漫浓浓的哀愁。
Maqluba是巴勒斯坦人的传统菜(图片由作者提供)
扎伊尔达邀请我分享他们的开斋饭,他们做了个叫Maqluba的巴勒斯坦人传统菜,是个具有巴勒斯坦文化特色的大盘鸡饭。他说,过去几个月来在加沙根本没可能做这个饭,而他们一家自以色列攻击加沙后也吃不到半粒米,现在在开罗煮这个菜,还能邀请客人来分享,心情无法形容,不禁想到仍留在加沙的亲友,生死难料,面对这大盘鸡饭,实在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