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人生尚未敢说一句“我懂”,一路走来段段变奏,步步为营,累了总得慢下来,摆正心态,看宽点看淡点。随心而行,说时容易做时难,回头,重拾初衷,安然自在。
FB: Lolo Harvest( https://www.facebook.com/loloharvest/?fref=ts)
email: loloharvest@gmail.com
石篱邨(Shek Lei Estate),又称石梨、石梨贝或石梨贝邨,位于新界葵青区,邻近金山郊野公园及石梨贝水塘,乃1966年至1972年期间落成的公共屋邨,爸妈带着我入住的年代,应该是1969年。
网上数据都说石篱邨的座数为第1座到第16座,中间缺了第13座,所以合共只有15座,这个我有点怀疑,因为印象中,我有一位姓沈的小学同学正居于第13座,如果记忆可靠,应该是缺了第14座,估计跟传统谐音“实死”有关。
我们一家在石篱邨住了差不多10年,于70年代末搬离,童年生活有点模糊,迁居后亦甚少回去,但过去几十年,关于石篱邨扩建、拆卸及变身为临时居所等新闻,我还是关注的。
仅余的第10座及第11座,也将于今年年底消失,而我,正正是居于第10座,感受较深,临别依依,好歹留个纪念。
石篱邨第10座及第11座。
石篱邨第10座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石篱邨第10座。
石篱邨以T型房屋设计,每层左右两端都有一道长长的走廊,中间有一个四平八正、街坊称之为“大挞地”的公共空间,孩提时代跟邻居小伙伴每天在这片“大挞地”,玩尽“123红绿灯”、“大风吹”及“麻鹰捉鸡仔”等游戏,毋须任何玩具工具,单靠两腿狂跑,穷家孩子,这样跑来跑去就乐半天。
“大挞地”公共空间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从“大挞地”延伸开来是一道短巷,跟那长廊形成T字模样,短巷户数较少,亦较光猛,我家正座落在短巷,百多呎的小单位,内设独立厨房及洗手间,左邻右里非常亲近,从早到晚,都是门户大开,每天下午,我就在门口翻开折台做功课。
不要少看石篱这样的旧式公共屋邨,当年的规划,也算完备,往来交通,有小巴、巴士,生活起居有街市、酒家,基本所需,已尽关顾。每座楼宇的地面,均附带一些小店铺,做着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小生意,例如10座入口便有一间杂货铺,是隔离C班陈同学爸爸开的,3座又有一间专卖米及卖石油气的,则是隔篱D班马同学家人开的,还有经营菜档、报摊的,尽是邨内街坊街里。
快乐酒家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爱羣酒家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教育方面,区内幼儿园、小学以至中学,各有选择,究竟当年学位的供应是充裕,还是竞争激烈,我没太大记忆,唯一印象就是妈妈希望我在区内升学,尽量一条龙,即幼儿园直升小学,再直升中学。
那个年代,基层父母为口奔驰,爸爸在外拼搏,妈妈在家照顾孩子以外,还得做点手作帮补家计,忙得不可开交,万一孩子跨区上学,管送管接,费时又花钱,不划算。
妈妈这个愿望,我总算替她达成了!
打从幼儿园开始,我一直是原区就读,从石篱天主教幼儿园,直升石篱天主教小学(Shek Lei Catholic Primary School),再通过中国香港最后一届升中试,取得5年制的成绩,入读区内唯一的天主教修女学校 保禄六世书院(Pope Paul VI College)。
石篱天主教小学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保禄六世书院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从妈妈角度,我都算争气,因为我最节省!
搬家前那几年的中学生活,每天都是徒步往返学校,午饭也是回家吃,风雨不改,基本上没花半分多余钱。节省,是基层家庭的家训,我一生的节省性格,由此养成。
纪录石篱的生活点滴,不得不提位于1座旁,依山而建的石篱游乐场。
此游乐场由美国艺术家Paul Selinger设计,Paul当年在香港大学任教艺术,向香港赛马会申请了15万港元捐款,把一个结合巨型滑梯、水管阵、迷宫及直排轮溜冰场等各大设施的三层式儿童梦幻天地,带进基层世界。
整个游乐场仿如一个大型的雕塑展,以山坡的涡纹壁画作背景,配衬场内每件色彩斑斓的展品,50年后的今天再看,仍旧前卫时尚,赏心悦目。
石篱游乐场
(借用网络图片,如有冒犯,实时删除。)
少时妈妈管得紧,我从未试过有机会自己跟同学到此游乐场玩,每次去都是跟妈妈和刚出世不久的妹妹一起,晒晒太阳拍拍照,瞬间“打道回府”,倒不像我的小学同学,尤其男生,此处成了他们放学后的欢乐天地。
石篱游乐场已于90年代拆卸,Paul当年制作了一段6分59秒的短片《A DREAM THAT CAME TRUE》,作为整个游乐场建造过程的一个纪录,我认为极具历史意义,有兴趣的闲人可了解多一点。
世事世情,随年月消失,逝者如斯,无力再挽,当记忆也开始模糊的时候,唯有文字、影像暂作寄托,此篇不少图片来自网络,弥足珍贵,可惜未能逐一找到出处,如有冒犯,实时删除,先行谢过。在此,我也分享一张旧照片,那是石篱邨内一照相馆的证件相专用纸袋,从爸妈旧物中找来,拍下留念。
美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