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香港第一间中医院——香港中医医院将在今年12月开幕,目前政府及院方正加紧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通过法案赋予正式营运权限,以及接驳交通安排,务求开幕不会出现“甩辘”的情况。中医院对香港来说是全新事物,大家过去看病都只是到中医诊所,内地早已发展出结合中西医协作的中医医院,能够主导医治一些需要留院的重症,例如癌症,疗效相当显著。香港成立中医院的目的,就是想将中医由诊所层次提升至医院的水平,但前路并不平坦。
香港中医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体系,由政府出资兴建,外判由浸会大学营运。浸大中医药学院无论学术水平、临床经验及营运规模,都早已获各界认可,由浸大营运是理所当然的事。与目前公营或私营医院的运作不同,中医院有三分之二的服务属政府补贴,其余属私营服务,将提供涵盖六大专科的住院及门诊服务,预计每年门诊诊症量可达31万人次,将于12月起分阶段投入服务。
位于将军澳的香港中医医院将在今年12月开幕,占地约42900平方米。(浸大网上图片)
中医院将会是本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旗舰,虽然万事俱备,但仍然面对多项挑战,需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第一是自负盈亏的营运压力,这难免令人想起中文大学医院因初期营运未如预期而不能准时偿还政府贷款的事件,中医院仍未公布收费准则,但有三分之一属私营服务,而中医院仍未纳入自愿医保计划,中医药本身收费不低,加之医院地处将军澳偏远地段,营运初期是否能吸引足够病人,尚待观察;第二为中西医协作的挑战,内地中医院发展理想,主要是国家大力支持以中医为主导的中西医协作治疗,并已有完善的体系及经验,但香港受法例所限,中医无此优势,需要逐步累积及探索;第三,香港虽然已培养足够中医人才,但缺乏治理留院病人经验的医师,未来或需要从国内引进;第四,香港人过去习惯患伤风感冒或需要长时间调理的疾病,才会向中医求诊,其他疾病仍主要看西医,中医院要改变市民的观念,接受中医的住院治疗,相信非一朝一夕的事。
中医院可重点发展中医生育技术,建立本地特色优势。(Shutterstock)
中医院虽然面对不少挑战,但亦有不少机遇:一,将高质量中药产业化:香港有极大的国际化优势,无论在中药检测、质量把关、标准化等方面,都获国际认可,而且云集众多著名中药品牌,具备产业商品化经验,香港能以中医院为支点,联合大湾区城市打造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并推动中药走向全球;二,发展中医生育技术:中医治疗不育可谓源远流长,内地近年研究成效显著,而且相比西医治疗更是价廉物美,港人一直喜欢就生育问题向中医求诊,估计未来中医院亦有大量市民为此求医,建议中医院重点发展此领域,推动中医生育研究,建立本地的特色优势。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暂无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