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骢,财务策划七年以上,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退休策划等都有相当经验,现时亦拥有AFP专业资格,曾在2016香港财务策划师学会的比赛中得到优异成绩,在理财策划及新人培训都有多年经验,现投身某大保险公司工作,希望把更多营销经验及管理经验贡献给业界,尤其是新入行人士,使更多人顺利起跑,越做越好。
上几篇有分享过一些我们做日常个人“公关”的小心得,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最近一些所见所闻再探讨一下,社交媒体的应用中一些需要关注的重点。
最近看到某电台DJ因在社交媒体的“个人”帐户和“面向公众”的帐户言行不一致而遭不少人口诛笔伐,被骂双面人,继而更因“私下”(至少他本人应该是如此认为)的言论影响了他日常工作。这种现象绝非第一次,笔者亦相信后继亦会有人,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曾经上过一次有关营运社交媒体的课,讲者是专业营运公众人物社交媒体的老行尊,他提到一个做社交媒体的重要概念:在人人都是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年代,根本不会有私人帐户和公众帐户的分别。有些人经营帐户的概念是想把“私人”的事情和“工作”的事情分开而开了两个帐户,以为足够安全,然而网络世界的运作并非如我们所想。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们经营社交媒体的主因是希望建立影响力,以此为助力协助事业发展,而有些本来已经从影,在娱乐圈混得风山水起之人反而受社交媒体拖累了,早前看到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的专访就有提到,她的Instagram使得她人生毫无隐私,而影坛也愈来愈缺少“明星”的概念,因为大家都太习惯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私生活,使明星的神秘感消失了,而她本人也没法删除自己的帐户,因为该平台也成为她本人的收入一部分(一些品牌合作),她亦表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私生活而又让大家对她保持兴趣是困难的。
以上两大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今天起,请不要再把你的社交媒体当成“社交”用。现代的社交媒体并不存在“私人用”的帐户,你一旦进入这个范畴就要以“一言一行都是面向大众”的心态去经营。好莱坞中以有不少的影星或制作人被翻Twitter的旧帐,把一些以前说过的、以开玩笑形式去说的事来当成证据,使本来谈得好好的工作都泡汤的情况例子多不胜数。千万别低估了你“私人”身份的影响力,在网络世界的观众不会理会你私下的身份是什么。
基于以上所说,在你经营社交媒体时你就要多思考:你希望自己的“公众形象”是怎样?更进一步的就是,永远记着,你是个怎样的人就会吸引同类的人。你以批评别人为重心去经营,你的观众也会喜欢批评;你以分享“好处”起家,你的观众也会是冲着“好处”而来;你以分享正能量为乐,你的观众也会以正能量回应你。
亦因此,经营社交媒体亦是筛选你的“潜在客户”的过程,你愈有个性,效果可能愈好。其中一位的同业就深谙此道,以“出位”、“奇招”使他的曝光率奇高,尽管可能他的Haters很多,但他亦得到他想要的回报,包括支持他的客人与他的招募,而他的Fans 亦非常忠心。所谓有辣有不辣,你个性愈突出,你就自然更容易筛选到你“志同道合”之人。
那根据笔者以上所说,为何那位DJ的下场如此?如果他本人日常说话都尖酸刻薄,以指摘为日常工作而招了一班忠实拥趸,其实问题不大,问题只是在于他被人说他是“双面人”,在很多人都看到的“私人”帐户与“公众”形象180度转变,才会为人所诟病。
所以永远切记一点:你的公众形象非你本人,有些说话与你的公众形象无关的,就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了,要跟朋友说的就私下说好了,不要放到公众平台上。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