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方展策

方展策

少年时,曾研习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学无所成,侥幸毕业。成年后,误打误撞进入传媒圈子,先后在印刷、电子、网络媒体打滚,略有小成。中年后,修毕信息科技硕士,眼界渐扩,决意投身初创企业,窥探不同科技领域。近年,积极钻研数据分析与数码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开发项目;有时还会抽空执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学,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终身学习。

谷歌智慧城市公司解散!功败垂成只因公民不信任?

2021-12-24 16:06
0A+A-

   在科幻电影的智慧城市中,最叫人憧憬的情境是有高科技产品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但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智能城市的发展进度却不似预期,不但有智能城市项目接连夭折,更有智慧城市初创企业要黯然退场——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Sidewalk Labs突然于2021年12月中宣布,大部分业务都会被转移至Google的相关部门,意味着公司要解散了!一度被视为业界翘楚的Sidewalk Labs,既有技术,又不乏钱财,为何仍要以收摊告终呢?


Sidewalk业务并入Google


   2021年12月16日,Sidewalk Labs执行长丹‧达克特洛夫(Dan Doctoroff)公开表示,他被确诊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于是决定辞去执行长职务,以便腾出多些时间陪伴家人,并投入他所创办的Target ALS硬化症研究组织。


   同时,他又宣布,踏入2022年后Sidewalk旗下大部分业务与技术团队均会被Google收编麾下,当中包括:房地产设计方案Delve、停车管理方案Pebble、商业大厦节能方案Mesa、住宅能源管理方案Affordable Electrification;至于自动化木造建筑业务Mass Timber Buildings Factory,则会独立出来成为一家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换言之,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智慧城市初创将会被分拆得支离破碎,形同收摊。


   其实,Sidewalk是由达克特洛夫一手一脚建立出来的,如今他因病引退,公司也随之而解散,确实教人惋惜不已。时间轴拨回至2015年,达克特洛夫在Google执行董事长艾力‧施密特(Eric Schmidt)、执行长拉利‧比治(Larry Page)的支持下,成立了Sidewalk Labs,希望以高科技解决城市问题,改善都市人生活质素。纵然公司愿景宏大,惟实际推行智能城市项目时却处处碰壁,以致无功而返。


多伦多推Quayside智慧小区


   2017年,Sidewalk宣布跟加拿大多伦多市展开合作,在市中心以东名为“Quayside”的工业湖滨区建造一个智慧小区。该公司建议在区内设置大量传感器,搜集交通、噪音、空气质素等环境资料,并监测电网运作与垃圾收集状况,再加上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数据,最终汇集为城市大数据供AI分析,实现精准搭配城市服务供需与资源分配。


   然而,当地居民却担心,入住Quayside后个人私隐将变得荡然无存,拒绝成为实验性计划的“白老鼠”。尽管项目规模不断缩小,Sidewalk又承诺不会把数据卖给第三方机构,更不把数据用作广告营销,但民间反对声浪依然未减。最终该公司在2020年5月宣布,鉴于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决定中止Quayside项目。


   上述情况绝非个别事件。后来Sidewalk返回美国本地,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洽谈智能城市合作项目,同样因为私隐权争议,宣告不欢而散。


在Sidewalk Labs众多项目中,Mass Timber Buildings Factory是唯一不用并入Google体系的业务。据说,在Alphabet的协助下,它将会被分拆为一间独立子公司。(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Sidewalk Labs原本计划在多伦多湖滨区一幅面积4.8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一个由12座木造塔楼组成的智能小区“Quayside”,但项目最终被迫叫停。(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Quayside内的建筑物全是由预制木材模块搭建而成,木造塔楼之间采用开放式布局,为中庭引进阳光,配合四周栽种的树木,营造出绿色生活氛围。(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因应多伦多冬天经常下雪,Quayside的露天广场会搭建透明防水帐篷,以便全天候举办露天市集和其他小区活动。(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波特兰试行智能出行项目


   2019年5月,Sidewalk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合作,使用旗下《Replica》软件追踪当地人的手机位置,进而分析市民的出行模式,让政府官员基于这些数据作出有效的交通决策,例如市政府应该在哪里兴建单车径、何时适合维修道路,以及如何确保公共交通保持高效顺畅等。


   同年9月,Sidewalk把《Replica》软件部门分拆为另一独立子公司,专注于波特兰智慧城市计划。后来因为Sidewalk不愿意共享波特兰市要求的详细数据,所以双方在2021年2月宣布提前停止项目。这是Sidewalk第二个胎死腹中的智慧城市计划。


   智能城市建基于高科技之上,惟智能城市发展的阻碍却非来自科技本身,而是科技背后涉及的私隐权与公民信任等议题。如要采集智能城市的运作数据,便要非要布置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不可。如要征得当事人同意,才可透过物联网传感器进行监测,却是难以执行之事。譬如说,当人们踏入公园时,就先要求他们签署一份私隐权同意书,允许传感器搜集他们在公园内的行为数据,相信大部分人也会摇头摆手,宁愿放弃进入公园。


Sidewalk Labs使用《Replica》软件为波特兰市政府绘制市民的出行模式,可惜双方因未能就如何共享数据达成共识,以致计划被迫腰斩。(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波特兰市政府原本希望,透过《Replica》软件了解市民出游方式,以辅助官员做出有效的交通决策。(图片来源:Sidewalk Labs官网)


智慧城市私隐权屡受争议


   由是之故,大多数传感器通常是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而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传感器正在搜集哪些类型的数据,之后数据又会被怎样使用。有不少人担心,企业藉由物联网掌握过多数据后,有能力引导社会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使到商业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这些疑虑引发民众对智慧城市计划的反弹,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使计划因缺乏民意支持而流产。


   上文提及的Quayside智慧小区,正是一个私隐权争议极大的发展项目。即使Sidewalk提出透过第三方机构“公民数据信托”(Civic Data Trust)来管理城市大数据,惟多伦多市民仍不买张,认为Sidewalk始终拥有过多数据。为反对Quayside项目而成立的民间团体“Block Sidewalk”更质疑,为何容许私营企业参与城市治理。由此可见,在没有公民信任的基础下,智慧城市计划根本是寸步难行。


   怎样才可以提高公民的信任感呢?假如私隐政策好像衣物上的洗衣标签般,透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像来传达重要的私隐条款讯息,不但能让民众易于理解,还有助提高公民的私隐权意识。“DTPR”(Digital Transparency in the Public Realm)项目正是在如此理念下诞生。


DTPR图案提示正在监测中


   本来DTPR是由Sidewalk所发起的研究项目,现已转交第三方机构Helpful Places负责营运。DTPR希望建立一套全球共通的私隐权标示图案,张贴在设置物联网传感器的公众场所,让所有人都可以知道现场有传感器正在运作中。


   这套标示图案系统划分为6种图形,分别用作标示数据收集目的、数据收集所用的科技、数据形态、数据处理方法、数据使用权,以及数据储存方式。但对一般民众而言,标示图案背后代表的意思是什么、所收集的数据敏感程度为何,可能还是不够清晰。故此,Helpful Places往后仍须积极宣传和教育公众这套图案所传递的含意。


   事实上,企业要减少客户不必要的私隐风险,最好方法是不要收集超过产品或服务本身需求的数据;假如一开始就尽量避免收集过多数据,那么根本不用担心数据有被不当利用的风险。美国芝加哥推行的智能城市项目“Array of Things(AoT)”,正是最佳示范。这是由芝加哥市政府、芝加哥大学,以及阿冈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合推的都市监测计划,通过大量传感器侦测都市环境状况,如空气质素、气温、人流与车流量等。


举凡是设有物联网传感器的公众场所,都可以贴上DTPR私隐权标示图案,让现场人士知道已进入传感器的监测范围。(图片来源:Helpful Places官网)


Array of Things是芝加哥的一项都市监测计划,市政府在全市的路灯与交通灯上安装逾500个传感器,以采集空气质素、噪音水平、气温,以及人流量的数据。(图片来源:翻摄芝加哥大学官方YouTube影片)


坚守着资料最小化的原则


   由于它是政府与学术机构所主导的项目,故此非常注重公众利益。从项目规划之初,便召集了一群私隐专家组成委员会,针对AoT系统如何收集与储存数据进行深入讨论;又举行了多场公开会议,向市民讲解AoT的运作机制、私隐保护措施,以及对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让民众有机会了解这些新科技能够帮助到他们什么,从而提高对项目的信任感。


   AoT项目的执行也坚守着数据最小化的原则,不去搜集计划范畴以外的数据,并会刻意将部分数据以不精准的方式储存,譬如不记录用户地址,只记录邮政编码;当项目完成后,更会删除所有不使用的数据,务求让个人资料不会被滥用。


   若果城市在落实智能城市项目前,能够先进行私隐权影响评估,就像是兴建大型屋苑前先作环境影响评估般,通过一系列程序探讨对用户的影响,再配合上述各项私隐保障措施,那么智慧城市计划才有望变得通行无阻。

上一篇特斯拉、7-11、蚬壳抢建充电桩,瞄准充电消费商机!
下一篇韩国、马尔代夫2022年争建漂浮城市,打造海上乌托邦!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