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方展策

方展策

少年时,曾研习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学无所成,侥幸毕业。成年后,误打误撞进入传媒圈子,先后在印刷、电子、网络媒体打滚,略有小成。中年后,修毕信息科技硕士,眼界渐扩,决意投身初创企业,窥探不同科技领域。近年,积极钻研数据分析与数码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开发项目;有时还会抽空执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学,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终身学习。

OpenAI备战上市?转型公益企业,背后竟藏IPO野心!

2025-05-19 11:32
0A+A-

   当硅谷科技圈仍在热议OpenAI营利子公司转型公益企业之际,突然有消息传出,此举背后可能另有深意——为未来IPO上市做好准备。OpenAI现正与最大金主微软(Microsoft)展开谈判,要求修订原有的结盟条款,好让转型后的公益企业具备上市条件,但这样却会影响微软的投资回报、股权比例、甚至对该公司的影响力。除来自微软的阻力外,OpenAI如要成功上市,还要面对甚么问题呢?


转型公益企业为IPO上市铺路


   OpenAI于2015年以非牟利组织的姿态成立,目标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能够造福全人类”;后来因需要吸引更多外部资金以供AI研发,于是在2019年成立营利子公司“OpenAI LP”,但仍受到非牟利组织OpenAI Inc.全面控制,形成双重公司架构。


   2025年5月初,OpenAI执行长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宣布,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前身为OpenAI LP)将转型为公益企业(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让它在法律上承诺实现公众利益目标之余,也可以保持面向市场的营利目标,试图在公司利益与社会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回应外界批评OpenAI过于商业化的疑虑。


   但此安排背后原来另有后着——确保OpenAI未来IPO上市的可能性。在PBC公司架构下,企业只要履行符合公众利益的法律义务,就容许赚取利润,甚至上市集资,让OpenAI能够募集大量资金,投入到AGI研发和AI基建项目。


OpenAI与软银于2025年宣布“星际之门计划”,将投入5,000亿美元(约3.9兆港元)在美国兴建多座AI数据中心,故需筹措大量资金,IPO上市可能是其中一个有效的集资渠道。(图片来源:X.com@sama账户)


最大金主微软股权正被稀释中


   如要铺平上市之路,奥特曼首要处理的是与微软的盟友关系。OpenAI成立营利子公司后,随即获得微软的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投资,并签订合作伙伴关系条款,内容涵盖微软对该公司AI模型和产品的使用权限,以至产品销售的收入分成,有效期至2030年。


   微软一直是OpenAI的最大股东,迄今注资逾130亿美元(约1,014亿港元)。这使微软能在自家产品中导入ChatGPT技术,得以推出Microsoft Copilot和Azure OpenAI等AI服务,让微软摇身一变为AI科技巨头。倘若OpenAI公开招股,微软当然可以获得更大的财务回报,但其股权却会被稀释,意味着微软或许会失去对OpenAI的部分控制权。


   其实,即使OpenAI不上市,微软的股权也正被稀释中。2025年3月,OpenAI宣布完成由软银(SoftBank)领投的400亿美元(约3,120亿港元)募资,令公司估值暴升至3,000亿美元(约2.34兆港元)。募资分两阶段执行,首阶段100亿美元资金会立即到位,软银出资75亿美元,其余25亿美元则由包括微软在内的其他投资者承担;第二阶段300亿美元将在2025年底前投入,软银将再出资225亿美元,余下75亿美元由其他投资者负责。


OpenAI执行长奥特曼表示,为促成营利子公司转型为公益企业,现正跟微软、检察机关、以及公民组织进行沟通。(图片来源:翻摄OpenAI官方YouTube影片)


微软愿减股权换长期技术授权


   这次募资设有一个附带条件:OpenAI必须在2025年底前让营利子公司脱离非牟利组织的掌控;如果年底前无法完成,软银有权将总投资从300亿削减至200亿美元,而OpenAI必须寻找额外投资者填补资金缺口。不过,假如OpenAI成功上市,要补上这区区100亿美元的缺口自然易如反掌。


   姑勿论软银最终出资是300亿、还是200亿美元,金额都远超微软投入的130亿美元,让后者始终难以保有最大股东地位。有消息指,OpenAI与微软正在进行谈判,而微软考虑以降低其股权比例作谈判条件,换取原订合约到期日2030年以后仍可取得OpenAI的技术授权。如此一来,微软虽然短期回报受损,但却换来长期的AI技术竞争力,可说是非常精明的一着。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计划中的公益企业与普通PBC存有一个明显差别:它不是一个自主运作的独立个体,而是被非牟利组织OpenAI Inc.所管控。一般情况下,公司IPO上市后,投资者购入其股票,不但可以取得财务回报,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影响力: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发言表达意见、甚至投票左右公司决策方向。


有传OpenAI与微软的关系日趋紧张,近日奥特曼与微软执行长纳德拉(Satya Nadella)罕有地在社交平台X上互动,不仅同框亮相(由ChatGPT生成的卡通合照),更表示双方正在讨论合作新进展,难道这是指结盟条款谈判?(图片来源:X.com@sama账户)


日后股东对公司决策没话语权


   然而,在双重公司架构下,就算日后OpenAI公益企业顺利上市,公司控制权依然握在非牟利组织OpenAI Inc.手上,而股东对公司决策则没有任何话语权,未知这样会否削弱其股票在投资市场上的吸引力?


   此外,按照美国国税局的规定,非牟利组织不得涉及“私人利益输送”(Private Inurement);换言之,组织资源不得被挪用以图利特定个人或企业。同时,非牟利组织的所有资源运用与活动推展,均须符合“公益主导原则”(Public Benefit Test),意即所有行为应对社会大众带来实质贡献。


   但这可能衍生一系列问题:若果一家非牟利组织拥有某家公益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该企业会产生可观利润,那么这些收益是否会全数用于公益?会否有个别高层人士可以从中获益?考量到上述疑虑,OpenAI在官方声明中强调,其PBC架构已跟加州和特拉华州检察总长办公室充分沟通,并由独立财务顾问协助进行估值与股权安排,以确保符合相关法规与公益原则。


   有别于一般科技初创公司,OpenAI考虑以公益企业方式IPO上市,一旦成功的话,或许会成为实现公益与集资的新典范,值得同是PBC架构的AI初创Anthropic与xAI借镜。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这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OpenAI重组计划大转弯!维持非牟利营运背后原因拆解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