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设计师(MADE IN EDEN)、手作人(EDEN CRAFTS WORKSHOP)及绅士文化平台(WALKING DAPPER)的左脑,主张在细节中透现文化内容,从音乐、电影、历史、人文……多角度品尝每个时尚风貌,在现代与传统的互相激荡之下,道出你我他身上每件服装的背后故事。
若果在一百年前出现Fast Fashion,很有可能成为民间大众的福音,整个时装产业发展亦随之改变。但若果在一百年前出现Sustainable Fashion,大概只会被视为容洞概念,想象得到是难成气候。一切都讲Timing,在地球不胜负荷的21世纪就是最佳时机去宣扬永续时尚,当每个Fast Fashion牌子的官网也有几十页解释自己怎样Sustainable/Ethical,反而更叫人好奇窥看它的真确性。
爱护环境、改善生活是人人喜欢的事情,永续时尚不会嫌多,只是我们开始习惯了这个推销时尚的关键词,Sustainability成了时装发展会或网络宣传发布必提之字眼,比较似为满足建构SEO的例行公事。这里不仅针对Fast Fashion,其他时尚产业亦可以存在一样问题,只不过Fast Fashion品牌在店内设置回收站,给你一个断舍离的机会让自己心里好过些,但捐赠后随即送上一张购物优惠券,让你光荣重返战场,Recycle又变成合理购物甚至Overconsume的理由,想起也有点可怕。
另一方面是产品本身,布料会否含有毒化学物质?所制成的衣物又是否足够耐用、值得回收?不然大费周章处理一堆无法Reuse/Resell/Recycle的劣质衣物,绕一大圈最后送到堆填区还增加了碳足印。当然,很多时装企业亦标明使用有机布料,生产时不会排放有毒污水,供货商及劳工的权益都得到保障之类,甚至高透明度到公开厂房名单,这方面H&M好像做得比Zara优胜。
Recycle总是叫人充满憧憬想象,将自己嫌弃的旧衣物一口气捐出去,无眼屎干净盲,又可寄望它们落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再有一番作为。事实上回收是非常困难经营的业务,撇开环保理想,二手衣物对很多国家本身的布料及服装产业亦会造成打击,所以被运到第三世界转售或Downcycling制成其他物品的机会非常大,但这可能已经属好的情况,因为最坏结果是沦为垃圾,就以美国为例,每年回收后最终送往堆填区的衣物是高于60%。个人认为如果是稍具美学、工艺价值的服装,或者像古着有交流分享的圈子,透过互相交易买卖“内循环”其实也不错,大概比随手丢进回收箱更好。
永续是目标,回收只是手段之一,得益最大可能是品牌企业。如果透过二手买卖最终能达至可持续发展,得益的更可以是大众消费者。上年Vestiaire Collective的广告“Think First, Buy Second”直接攻击快餐时尚,并于平台禁售H&M、Zara、Topshop等等,可见该公司的决心与影响力。香港人较多用的Carousell同样是伟大发明,断舍离之余,替衣物拍照时给你最后机会翻看它的美丽细节,回想起初次遇见那刻被吸引的画面,好好来一场道别。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