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负责人,擅长结合传统经济及互联网、管理业务分别在伦敦、硅谷,香港。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与多国实业家、创业家、天使投资等拥有广大的人脉。行事低调,口头禅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全职工作,成为Slasher、Freelancer甚至Digital Nomad,但当热潮趋于平静,他们发现自由的代价远高于想象。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数字游民、YouTuber、KOL的分享常常被热捧。三年疫情,很多年轻人开始只工作,不上班,他们辞去全职,将自己从城市中连根拔起,迁徙到葡萄牙、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泰国、普吉岛、日本等等。
近10年数字游民呈快速增长趋势,综合多方面数据估计,截至2023年底,全世界数字游民和潜在数字游民人数约在7,000万到1亿之间。
2023年下半年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对某些国家公民开放免签入境,这对那些正思考着下一步要去哪里的数字游民来说,是巨大的催化剂。
2004年,地理套利(Geospatial Arbitrage)的概念首次出现在《Forbes》上,指的是那些在高生活成本地区赚得收入的人,通过将日常开销转移至低生活成本地区,从而实现强势货币收入的购买力。
理所当然地,这些初代数字游牧主义的践行者,也主要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地理套利是指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获利的策略。这种套利策略的基本原理如下:
1.识别不同地区之间同类商品或服务存在价格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成本、税率、监管等因素造成的。
2.在价格较低的地方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在价格较高的地方转售。
3.通过及时捕捉和利用这种价格差异来赚取利润。
地理套利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非常普遍,例如
-房地产投资
-跨境电商和物流
-金融投资
-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
在这个看似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流动牧场里,究竟是谁在追求自由,他们又为何开始自嘲为数字难民?
很多数字游民的社交媒体,他们会宣称自己月收入多少万、去了多少个国家、认识了多少形形色色的外国友人。
几年过去了,社交媒体上逐渐出现另一种声音,那些裸辞后的年轻人,更多目睹关于自由和自我实现话语的另一面:工休不分、朝不保夕,以及跨国流动的不平等。
有趣的是,我看到很多数字游民的工作就是教人做数字游民,或是帮人办理诸如签证手续之类的,总之,就是赚数字游民的钱,吸新进者的血。
数字游民胜地的背后写满了割裂,而很多人在东南亚只能当数字难民。其实,不用上班,就是随时随地在看不见的地方上班。
例如:巴厘岛的co-working空间价格一天平均要100元,当然这还只是办公的价格。至于咖啡店,消费一杯25元起步的咖啡,他们会给你提供Wi-Fi密码,包含3个小时的使用期限。当你待满3个小时,Wi-Fi就会自动断开,目光所及的基本都是白人。
我最近看到一份最新的数字游民统计报告,数字游民平均年收入在5万到12万美元之间,但在香港,很多上班族都达不到这个收入水平,我身边认识的很多数字游民也根本达不到。
然而,这所谓的胜地,并不是为香港人准备的,90%总有一天还要回去上班。
你如果过两年再回来上班,职场里面都是比你小的同事,甚至有做你领导的,你能接受这样的落差吗?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