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负责人,擅长结合传统经济及互联网、管理业务分别在伦敦、硅谷,香港。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与多国实业家、创业家、天使投资等拥有广大的人脉。行事低调,口头禅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投资3亿却不求回本?“影视大亨”邵逸夫的最大心愿!

2022-08-22 17:42
0A+A-

   由环保大道入将军澳工业村,左手边会见到几座相当有科技感,类似《超时空要塞》的太空基地,这里就是邵氏影城。虽然我的工作和电影、电视、广告、创意无关,但相当荣幸获邵氏影城邀请,参观近日启用的邵氏创意中心。


   为支持本地电影制作,邵氏基金会耗资3亿元提升设施,包括占地逾1万平方呎的邵氏创意中心日前开幕,中心占地万呎,为业界提供灵活办公空间、交流机会、活动及制作设施,致力培育年轻电影创作者,支持独立制作公司,以及回馈本地电影业界。


   中心实行会员制,租赁期由6个月起。流动座位月租800元,4至10人独立办公室则按人数收费,每人月租2,000元。中心设施另供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作教学用途,预计每年超过300名学生受惠。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邵逸夫生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漫长的一生中,邵逸夫历经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


   他不是中国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来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亚洲娱乐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中国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的港姐。


(图片由作者提供)


   邵逸夫和夫人邵方逸华女士是影视界的先驱,也是受人敬仰的慈善家。致力于慈善事业六十载,邵逸夫1975年在中国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开始系统性地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


   那时候他便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图片由作者提供)


   邵逸夫出生在晚清,早年的一些事已经难以考证。他出身上海的富商家庭,是家中的老六,他和三哥邵仁枚两人都无心继承家业,而钟情于电影。


   兄弟俩有着让人难忘的英文名。邵逸夫叫Run Run Shaw,邵仁枚则是Run Me Shaw,因为姓氏邵的英文是Shaw,很像是黄包车(Rickshaw),父亲就半开玩笑地给他们起了这样的两个昵称式的名字。这两个名字伴随了他们一生。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两人在1927年南渡新加坡,经营影院,但在日本侵略期间,产业遭受重创。《纽约时报》引述了邵逸夫口述的一段传奇经历:根据邵逸夫本人的说法,他和哥哥曾在后院埋了价值超过400万美元的黄金、珠宝和钱。二战后两人挖出财宝,重操旧业。


   从电影延续至电视,邵逸夫的成就愈迭愈多,身家也愈发丰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权市值超过100亿,加上地产等其他资产,邵逸夫的总资产超越200亿港币。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在内地展开持续巨额捐献,每年的款项稳定在亿元港币左右。其中80%的资金投入了教育项目,除固定捐款外,他还有不定期的大额捐赠。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灾区建起了118所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亿港币;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万人民币……过百岁生日之前,他还捐了2亿港币于内地,惠及340多所学校。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据统计,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中国版图。


   奇怪在于,绝大部分香港人并不清楚邵逸夫在内地的善行。一位中国香港记者曾说:我们到内地采访,看到到处都有逸夫楼,才知道他在内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中国香港,政府也不提。


   拥有如此长寿而多彩的一生,邵逸夫很难只以一个面孔出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赚钱,然后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


   《纽约时报》则写道:被问到他最喜欢的电影时,邵逸夫回答说:I particularly like movies that make money.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信用评级即跌至垃圾级?萨尔瓦多总统在打什么算盘?
下一篇CTO守本分就输了!“IT佬”的影响力不亚于CEO?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