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财金博客
港股强化版MQ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非农又现疲态 油价再创新高

2021-10-09 22:52
81A+A-

  上周市场消息特别多。OPEC+拒绝了增产建议,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天然气价格暴涨之后,出现剧烈回调;美国国会延长财政天花板至12月3日,国债市场庆幸,但整周不敌通胀阴影辗转下挫;岸田文雄公布内阁名单,日经指数却不给面子;非农就业增加远远弱国预期,美股顺势调整,不过全周S&P500还是升的。美元指数上周微跌,黄金也见下挫,比特币明显上扬。除此之外,G20国家财长同意推出全球最低企业税,130国家签署文件。中美高层外交官在苏黎世会面,两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新西兰七年来首次加息。


  九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只有194K,远远低过市场预计的500K和上月的364K,连续第二个月大幅低过分析员预期中位数,而今年以来平均每月增加560K。美国的就业增长明显放缓,现在比起疫情前水平还有大约五百万份就业未能恢复。有趣的是失业率却进一步下降到4.8%,而且是从5.2%直接降到4.8%,工人时薪也继续猛烈攀升。


  这个背后的故事是低端工人不愿意出来工作。大厦清洁、家庭通水渠、超市保安、割草工人、餐厅服务员和货车司机,都请不够人。因为政府给出的疫情救援补贴,是最低工资的一倍,所以不少低端工人都情愿在家歇着。美国一方面就业复苏严重放缓,另一方面却请不到人,这是政府干预造成的就业市场价格讯号失灵。


  这组数字对于联储来讲,的确有点纠结。鲍威尔明言,下一个政策收紧的时机与就业情况挂钩。笔者认为尽管就业放缓,联储仍会实施退出的,经济数据的影响在于收水的力度,而不在于收水这个方向。目前的就业数字比起几个月前的确有所放慢,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仍然足够好,足够好到可以启动政策转身。假定十月份的就业数据不是特别差,笔者仍然预测FOMC在十一月会议上正式宣布减少购债额度,十二月开始执行。


  美国国债近期一直被抛售,十年期国债利率上行突破了1.6%。九月初的时候,十年期国债利率在1.3%水平,一个多月的时间上升如此之多,反映出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自从鲍威尔的Jackson Hole讲话之后,市场就开始准备联储的收水活动,利率全线上扬。笔者认为利率升到1.6%问题不大,如果升过1.8%,股市就会有反应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市场资金的杠杆比率都会受到冲击。


  第四季度市场有几大不确定因素,其中一个是美债利率,背后其实是通胀是不是暂时现象之争,值得特别关注。从目前美国国会的情况看,拜登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恐怕比他四月份时候公布的计划必须大幅缩水,就像基建计划从3万亿美元,缩水到1.2万亿那样。这样联储为政府财政背书的压力可能小一点,联储也有空间对2020年那轮疫情QE作出调整。看点在联储怎么管理市场预期了。


  美国WTI原油价格上周五冲上了每桶八十美元,这是2014年以来的高位。在过去一年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价格出现了连环飙升。这三种能源背后的供求关系各有各的逻辑,价格上涨幅度也不同,不过其核心特质是能源,彼此之间有替补性,因此涨价关联度比较强,最近价格一起涨得比较猛。


  这一波能源涨价有几个大的原因,如经济重启、游资炒作等,不过笔者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各国一齐转向清洁能源,大力淘汰或限制煤炭发电、核能发电,希望用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加以取代。这种政策思路是好的,也应该是长远方向,但是这些替代能源发电能力波动很大,储能的基础设施又跟不上,令能源供应出现很大的缺口。比如德国一口气关掉了核电站和煤矿,但是寄以厚望的风电却无法担大任。不得已要大量增加天然气发电、取暖。挪威增加了对欧盟的供气量,不过如果俄罗斯不配合,欧洲今年的冬天会很难过。最近美国也出现了大面积停电,中国也拉闸限电,一场全球性能源危机似乎正在开启。


  这场能源价格上涨,肯定对通货膨胀有重大冲击,也可能影响货币政策走势。美国已经连续三个月CPI在5%以上了,政策目标是3%。德国的CPI创出29年新高,这些也在德国、美国债市反映出来,市场在建立更高的通胀预期。能源价格上涨,波及面更广,乘数效应更大,和供应链瓶颈所带来的物价上涨性质不同,未必是一时性的。


  本周焦点在两组数字,美国通货膨胀和核心CPI,预计环比分别增加5.4%及4.1%,较上期继续加速上升。中国的社会融资与银行贷款也值得重视。另外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九月份会议纪要,可以一窥决策者对通胀前景的看法以及对QE减码的立场。


  本周记阐述作者对经济、政策与市场的理解、认识,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上一篇北部都会区是大手笔
下一篇人手短缺严重 圣诞销售势受冲击
评论
我来说两句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