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财金博客
港股强化版MQ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台币升值揭示出的亚洲资产尴尬

2025-05-10 22:08
166A+A-

  联储决定按兵不动,印巴爆发军事冲突,中美启动贸易谈判,美国对胡塞武装停火。上周地缘政治事件不断,市场则关注FOMC会议后鲍威尔关于降息前景的鹰派言辞,并修改了对政策利率的展望。受此影响,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升穿4%关口,全球股市中除了美股外大多上涨。美元指数由弱转强,升回100之上。比特币强势反弹,其市值超过亚马逊市值。原油触底回升,黄金亦有进账。

  FOMC会议决定维持政策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但是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主席鲍威尔扬起了倔强的头,暗示不急于减息。尽管总统和财政部长不断向他施加压力,鲍威尔指出贸易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甚高,而此取决于白宫而非联储。他进一步把球踢给特朗普,“最终这是行政当局的职责,不是我们的。”

  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他承认软数据(商业和消费信心)比较疲弱,但是硬数据(如就业、消费)都还有很好的韧性,言外之意是目前的经济数据并不足以推动利率政策的改变。市场对鲍威尔言论的评估是偏鹰派,随即调整了对减息路径的判断。利率期货的最新定价隐含着,交易员预期6-7月首次减息一码,9-10月第二次减息,12月或明年1月再降一码。

  笔者在本栏的一贯看法是九月会议之前很难见到减息。联储不仅要观察数据,更要明瞭方向。联储必须看清楚关税政策以及通胀趋势,才能决定接下来的利率政策。只要金融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联储的物价观察期和市场沟通期加起来就起码要等到九月。为避免误判形势,九月之前联储在言论可能作微调,但在作出政策动作上会十分审慎。

  下半年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物价因为关税战而上升,经济却走入温和衰退,金融环境又在逐步收紧。过去一年那种“经济不太冷也不太热”的舒适环境或许消失,考验联储的政策权衡和市场沟通能力。笔者认为,哪怕物价轻微上扬,只要就业市场进一步放缓,联储也会在关税情形清晰后启动降息,毕竟关税所带来的通胀冲击是暂时性的。以现政府更关注债券利率,不排除联储推出收益率曲线管理来管控资金成本。

  今年第三季度,美国有三大政策可能先后尘埃落地:关税政策、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财政部长贝森特预计,7月4日左右政府会披露税制改革。其中包括将特朗普一期的减税政策永久化,对低收入人群扩大减税范围和提高免税额,对高收入人群调高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加上债务上限预计八月中触达天花板,接下来的财政故事不会少过关税和利率故事。

  新台币兑美元汇率近期出现了一轮暴涨,并带动其它亚洲货币升值。台湾在过去几十年积聚下巨大的贸易顺差,保险业通过对内发行本币保单、兑换成美元后投资美债,形成了“本币负债、美元资产”的资金运作模式。这样做一方面维持了台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得到风险回报比更高的美元资产。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套利交易,只是操作上留下了本币汇率和美债利率两个风险敞口。

  当美元走势强劲的时候,此交易回报丰厚;但是一旦美元突然走弱、美债下跌,则投资遭到双重打击。特朗普关税战意外地触发了美元汇率和美国国债的暴跌,使得美元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评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未对冲的美元头寸需要作技术处理。这增加了台湾保险公司所持美元资产的汇兑风险,一家公司采取对冲行动,带起连锁反应。

  这个风险不仅台湾存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存在。亚洲作为世界加工厂,不少国家对世界尤其是对美国,年复一年地积累下庞大的贸易顺差,这批美元再以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元资产。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保险公司将大量储蓄放入美债美股,享受更低的信用风险、更高的资产增值,以本币负债投资美元资产蔚然成风。

  尽管原理上台币(及亚洲其它货币)升值故事与日元套利交易平仓相似,笔者认为不太可能掀起更大的金融动荡。保险公司可能有外汇错配,但是一般不会像对冲基金那么高杠杆操作,因此去杠杆带来的放大效应要小很多。只要亏损不至于给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构成重创,笔者相信不至于发生系统性风险,不至于发生火烧连营现象。

  此事对资本市场的长远影响很大。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和资本项目逆差,使得亚洲国家在美国拥有极其庞大的美元资产。特朗普一方面要消灭美国的贸易赤字(即是消灭其他国家的顺差/海外美元),另一方面在亲手破坏美国的国际信誉。美国政府在关税政策上咄咄逼人,亚洲资本却在资本领域悄悄地以脚投票,这不失为“再平衡”的一种方式,但对美元资产价格来说未必是好事。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元与金本位脱钩,美元就没有实质性资产锚定,靠贸易赤字派发海外美元和靠软实力维持着美元信誉。这就带出两个问号:亚洲将庞大的外汇储蓄放在美元资产上,是不是安全的?美元之外又有没有其它替代交易手段和储蓄手段?

  本周焦点在印巴冲突/停火协议和美国CPI,“解放日”后的四月CPI未必能反映出关税政策对物价的冲击,零售商还在用库存抵抗涨价,不过玩具、鞋子等物价应该开始走高,零售折扣幅度减少。钢铝涨价的冲击会更大,不过机票和金融服务的跌价暂时可以缓冲CPI的上涨压力。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的官方立场和预测,亦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上一篇这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市场回归基本面因素
评论
我来说两句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