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时尚艺术
港股强化版MQ
Ivan Lau

Ivan Lau

刘君孟(Ivan Lau),本地资深传媒人兼形象造型师。被喻为本地新派人气时装专栏作家,文笔一针见血,爱以时装业界之二三事来讽刺时弊。文章散见Yahoo、 Roadshow、《Cosmopolitan》、《经济日报》、《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名牌时装愈贵愈有市场?菲比·费罗的个人品牌9月面世

2023-08-21 11:57
0A+A-


   今日大家都埋怨名牌时装愈卖愈贵,已经贵到一般白领打工仔都不能负担的地步,这是铁一般事实,所以世界各地百货公司和名牌买手店才会出现倒闭潮,网购盛行固然是导火线,但名牌商品价格飙升至脱离薪酬水平其实才是主因。有人认为这些国际品牌的对象从来都不是中产阶级,对呀,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疯狂涨价,因为从不缺钱的富人才是他们米饭班主。正因为如此Hermès、Chanel、LV和Dior卖得愈贵就愈有生意,甚至连称不上一线国际品牌的Schiaparelli和The Row都有样学样,利用定价心理策略在时装界突围,成功吸纳了一班名媛太太。


   在时装界论火红程度,Schiaparelli和The Row当然及不上AMI这么普及受欢迎,但若以奢侈级数去评价,他们绝对是这个界别的当红品牌。Schiaparelli在时装界有多红已经不用多说,而他的服饰售价亦同样备受业界关注,因为一个字形容,就是“贵”,Tod’s Group老板Diego Della Valle很聪明,知道Daniel Roseberry的实力,亦知道Schiaparelli的卖点是创意与craftmanship,所以这三年以来一直坚持自己做零售,不卖货给其他零售商。在纽约Bergdorf Goodman未开直营店前,要购买Schiaparelli的名媛太太都要亲自到巴黎总坛,而且更要预约才可内进选购,虽然现在他们于美国达拉斯Neiman Marcus百货店及伦敦Harrods都开了直营店,不过对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来说依然很不方便,就算他们已经开通网店,但都只限购买首饰,要购买其他服装皮具仍需亲自到店铺选购,要买他们的鞋子更要亲自到巴黎总坛量度尺寸和脚形,销售手法相当严谨,加上高昂售价,令一众名媛太太犹如置身巴黎订制haute couture,所以有本事买Schiaparelli来穿的人,都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


   相比起Schiaparelli,The Row虽然都是标榜“贵”,不过其零售价就一直在行内存在争议,因为他们的简约设计没有任何花巧,只不过是高级版的COS,但他们以采用顶级靓料自居的名声,便毫不客气地将一件恤衫标价1万港元,一件纯棉牛仔褛要17000元,开司米大衣更索价8万至10万港元,但依然有不少富贵太太捧场,所以他们在Bergdorf Goodman百货店一直位列十大畅销女装品牌,在Barney’s New York结业前,The Row的营业额甚至超级其他一线国际品牌如CELINE和Saint Laurent。所以亦令到The Row有条件专横跋扈,据悉他们便会以捆绑式巨额订单令各大零售商就范,其手法就好像当年红透半边天的Rick Owens。加上创办人Mary-Kate Olsen这两位影坛姊妹甚少接受媒体访问宣传品牌,令到The Row这个品牌显得更“嚣张”,好听一点说就是“态度”。


   Schiaparelli和The Row的成功,再次给时装界一个窝心提示,有“态度”原来是可以这么卖钱,有钱人才会觉得你的商品够“馨香”。而Phoebe Philo个人品牌快将面世,恐怕又会成为另一“贵到飞起”品牌。总而言之,买名牌这些机会,不是属于我们这些穷人。


Phoebe Philo在时装界地位崇高,有一大班铁粉,她的个人品牌快将于9月面世,零售价肯定比The Row贵一至两成,才可以彰显品牌身份地位。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亚历山大麦昆也逃不过大清洗?创意总监宣布离职
下一篇Gucci功臣Marco Bizzarri被拉下马,时装界有多残酷?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