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时尚艺术
港股强化版MQ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开始写作及编辑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后改名《九十年代》)总编辑28年。50多年来不间断地在报刊写小品文和政论,编辑和写作均秉持忠于自己、质疑权贵、就事论事、不怕独持异见的原则。近年有《细味人生100篇》《阅读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书。

女性感情生活被无限放大,导致波伏娃的哲学成就被低估

2021-07-16 13:18
0A+A-

   1927年某天,19岁的西蒙娜·波伏娃和她父亲对于什么是“爱”起了争执。那个年代里,社会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结婚生子当作人生梦想。波伏娃的父亲表示,爱就是对他人的服侍、爱慕与感激,而波伏娃就强烈反对,说爱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为他人对我们付出而欠下的债。波伏娃在日记中写:“有这么多人不曾明白什么是爱!”


   在波伏娃的经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使男人重新获取权力,她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无畏时代限制与社会成见的枷锁,从自身生命经验出发,解放女性,鼓舞每个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但即使这样,她和萨特组成非婚姻的终生情侣档,仍然使波伏娃在社会舆论中被认为是萨特的附属。大众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指的是萨特,而波伏娃只是构成“情侣”的另一人。波伏娃在1986年于巴黎过世时,《世界报》(Le Monde)的讣闻标题说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读物而非原创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表示:“若有人认为西蒙娜·波伏娃的重要之处主要在于她与萨特和其他情人间的非典型恋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在社会未脱离男性主导的情况下,由于对女性感情生活的无限放大,而导致对她的哲学成就的低估。事实上,很可能波伏娃才是促使萨特发展出存在主义思想的人。


“一分钟阅读”推介书籍

《成为西蒙娜·波伏娃》

作者:凯特·寇克派翠

由卫城出版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钟阅读》。该节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载于港台网站(rthk.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要过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见,以正确的方式被看见!
下一篇不为别人而活,奋力跨过阻碍与挑战,成为理想的自己
评论
我来说两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