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香港脉搏理财/管理
港股强化版MQ
雷鼎鸣

雷鼎鸣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

土地、人才、公务员

2022-10-28 11:08
0A+A-

   行政长官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包含的范畴甚广,我只评述3项。


   中国香港经济面对着不少长期性与短期性的问题,其中两项便是土地与人才的不足对发展所起的制约。在土地问题上,我过去多次指出,新界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都符合中国香港的利益,应该上马。


明日大屿能提高楼宇供应量及完善交通系统,应尽早上马;图为交椅州。(数据图片)


   施政报告把北部都会区看成是中国香港发展的一种动能,并且设立两个委员会推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算是有足够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便可看到成果。至于明日大屿,本来分开两期,第一期是交椅州附近填海1,000公顷及相关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期是再多填海700公顷。这次施政报告只提及交椅州的1,000公顷,也许是等待将来再议第二期是否落实。我是主张要落实的,但时间性比不上第一期。据我所知,关于交椅州的顾问报告10月份完成,施政报告撰写期间,应无足够时间消化报告(或其初稿)的内容,施政报告落墨不多,也属正常。


投资基建能长期刺激经济


   这两项土地及基建项目,除有助中国香港的经济发展、提高楼宇供应量、完善交通系统外,尚有两种作用。一是提供一种符合成本效益但同时能长期刺激中国香港经济的途径。中国香港经济未来10至20年要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花钱在有效益的基建上是稳定经济的有效方法。


   二是这些项目可制造投资机会,本来用以购买外币资产的储备,可抽掉回来投资在中国香港。从前外币资产十分安全,无此需要,但时移世易,中国香港的外汇储备因地缘政治而被冻结的可能性虽不是很高,但风险绝非可以忽视。


   施政报告也大篇幅讲及人才。中国香港确有人才不足问题,先不说流失掉的14万人是否人才,中国香港30多年来的超低总和生育率,已构成重大的人口结构风险。从前每年约有10万人中学毕业,现在则剩下三分之一左右,大学收生时若要保持质量,十分困难,中国香港的人才产出是否能支持到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发展,顿成疑问。解决之道是输入人才,既起到换血作用,亦可扩充中国香港的实力。


应扩本地大学外地生限额


   输入人才可以有多种途径,施政报告中提出可让年薪250万港元的高薪人士得到签证来港两年。我不知此政策针对的是什么群体,250万应属于内地及海外中高级的科技与商界人才,大学教授则要相当资深的才有此薪水。这些人若有中国香港雇主聘请,本来便可以来港工作,不用通过这个新计划,所以这批对象只能是一些高薪但又愿意放弃原本职位到港另觅工作的人士,这些人是谁?使人费解。不过,新方案也包括容许那些全球排名百强以内并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到港,这些才应是主要来源。


   吸纳他们是好事,但这也有一些技术性问题。不少大学排名并非可靠,有些在不错学校毕业的也殊非人才,而且其技能知识不一定符合中国香港所需。也许特区政府应把首100名大学扩大至首150名,但同时又加入新的限制条件,例如拥有中国香港较为缺乏的专业知识有优先权,又或成绩较优异的较易被批准。次级学校的优等生比一级学校的劣等生,往往会好得多。


   另一项吸纳人才的方法是扩大本港大学招收外地生的限额。目前只有等于本地本科生20%的外地生能来港入学,他们要缴交昂贵得多的学费,是中国香港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不取消这20%的限额,中国香港很难成为输出教育的中心。


“懒政”公仆难透过制度革走


   公务员体制也有新的改革,新设立了“行政长官表扬榜”,这是正确的做法。公务员虽有种种缺点,以我多年来的经验,他们当中也有勤力与认真做事的。10多年前我便察觉,就算黄昏6、7点打电话找一些政府官员,他们很多仍会在办公室。我过去曾有一些税务上的疑惑,直接联系一些税局公务员,在经过漫长的沟通程序后,他们也建议了一些合理合法的减税方法,皆大欢喜,其专业精神我十分欣赏。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经验,表过不提。


   现在的改革中,有部分打破铁饭碗的措施,这当然是好事,但所罚所炒者,主要是犯了较大过失或犯法之人,对于那些“懒政”、做事一味推搪之人,我看不到如何可通过制度把这些瘀血排走,这对那些勤奋工作的很不公平。


   转载自晴报www.skypost.com.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上一篇英国衰败之路难以逆转
下一篇真理可否靠事实检验?
评论
我来说两句0